活着读书笔记范文 3 篇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
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
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谋生,所以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
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
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
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
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
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
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啊、情啊、景啊也就没跑了。
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
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氷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
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
”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
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
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
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
你守寡太多年了。
”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
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
”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
”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
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
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
无论年龄,还是生死。
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
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
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
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
我必须在她的
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
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这多么好。
”
优美细腻的文,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
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感觉,像情话,令你不自觉的回味,言浅却意深。
这话实在在道理!
我从曾经的舍友那借来过一本书,名叫《活着以值得庆祝》书名已经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这句话,是从作者的妈妈口中说出。
也因为这句话,作者坚强的度过了几次大灾难。
其实作者的名大家要以耳熟能详,他就叫——刘伟!
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是多么好的一个足球前锋! 可是,只因为高压电,从此他失去了双臂。
从前途一片光明,坠入了黑暗之中。
他就要放弃了,也许是上帝舍不得一个天才就此坠落。
于是,小刘伟开始爱上了医院的医疗池。
他无忧无虑的在里面游泳,游过了很多人。
(医疗池浅,扑腾过了很多人。
)这事儿很快传到了
一个游泳教练的耳中,她把刘伟收为学生,开始了训练。
一年,两年••…很多年,刘伟都在刻苦训练。
终于!学业有成,就要进入残奥会了!可是,刘伟因疲劳过度,生了场大病!他不能再训练了,否则会有危险。
刘伟又失望了,他知道,他和残奥会不是差之千里了!只在一步之遥!也许,它还可能拿到第一!可那些只是幻想。
难道上帝就要永远的那么折磨他吗?难道每次都是要快成功时就给他一个教训吗?
失望的他开了一个小酒吧,他认为那样他会安静下来。
会陶醉与酒吧。
真的,他想到了另一种想法——用脚弹钢琴。
也许我们刚听上去,就会说:“荒谬!这绝对不可能!”但他妈妈认为可以,便走南访北。
有一个钢琴教育家说:“他那种情况还想弹琴?我还想当xx 呢!” 他的妈妈也知道,像刘伟这样的情况是史无前例的!她没有灰心,继续让刘伟自学!
刘伟付出了无数次抽筋的代价,终于弹回了第一首曲子——《玫瑰花的葬礼》。
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要灰心。
相信:我一定能克服的。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的!只要坚持,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尽管这个世界再不公平!
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的一生到底在追寻着什么?金钱、名誉、快乐、自由还是生命的价值?我在《活着的一万个理由》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记得在书中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孩子因为外祖母告诉他:“人活着有一万个理由。
”所以,孩子就真的去开始筹集一万个活着的理由。
不知不觉中,一本本子记满了,再换一本。
直到有一天她长大成人了,才突然明白“活着的一万个理由”因人而异,各人有各的看法,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希望。
但是在这时,她的外祖母病危了,她去看外祖母,却见外祖母睁着眼,侧着耳,陶醉地聆听着什么。
她问外祖母,外祖母笑着说:“我在听心跳的声音。
”最后孩子把这句话永远地记在了心中,并当成是世界上最美的仙乐。
起初,我看到这句话时很不解,心跳的声音怎会是世界上最美的仙乐呢?后来反反复复读了几次,我才明白:听着心跳的声音,也就等于看着自己生命中的一点一滴,回忆自己曾经的记忆,于是便产
生了对生命的总结,对生命不同于儿时的理解。
短短一句话“我在听心跳的声音”却能反射出老太太是多么享受人生,虽然她没有高文化水平,但她却体会到了平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东西,实现了那份生命的价值。
有些人忙忙碌碌地工作,却始终不知道自己这么忙是为了什么?而有的人只是坐在凉椅上,却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
心跳的声音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仙乐呢?生命是多么的辉煌灿烂,多么值得我们去珍惜啊!
人自出世以来,便比动物多了一种思想——价值观。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要活得更精彩吗?连尝试都不敢的人,失败都输不起的人,能有什么作为呢,更别谈要活得更精彩了。
只有努力过了,才会知道结果,一次都没有试过,又怎能确定自己必输无疑呢?人生就要过得精彩,过得丰富,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
既然努力过了,不管它是失败还是成功,你都必须要让它开花结果。
辛辛苦苦把一棵幼小的树苗浇灌成一棵参天大树,可它却不能开
花结果,这不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吗?这时应该鼓起勇气,想办法让它开花结果,虽然开花结果后可能会枯萎,但这一生就曾辉煌过了,给生命的乐章记下了重要的旋律。
也许等我老了,我也会听着心跳的声音,回忆自己曾经的辉煌。
谢谢你,《活着的一万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