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分类一,处方的分类1. 法定处方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标准收载的处方,具有法律的约束力2.医师处方是医师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用药所开具的处方。
3.协定处方是医院药剂科与临床医师根据医院日常医疗用药的需要,共同协商制订的处方。
每个医院的协定处方仅限于在本单位使用。
二处方的格式处方的格式由三部分组成1.前记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费别(支付与报销类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还应当包括患者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姓名,身份证明编号。
2.正文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别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3.后记后记由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
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的目的主要有三个①明示药师的责任②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优良药房工作管理规范③统计工作量或绩效考核。
三.处方的颜色1.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2.急诊处方印刷纸为淡黄色,右上角标注“急诊”。
3.儿科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绿色,右上角标注“儿科”。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
5.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
四.处方的书写(一)处方书写的基本要求1.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
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书写药品名称。
计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用量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等。
5年龄必须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注明体重。
西药,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
中药饮片应单独开具处方。
6.化学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须起一行。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7.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下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8.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处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9.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画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0.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不得任意改动,11.医师处方应当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开具处方。
12.药品计量与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13.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某些慢性性病,老年病,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必须注明理由。
五.处方的审核一,审核的资质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执业药师)者方可从事处方调剂工作。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方可开具处方二,审核的内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其中包括处方类型(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处方开具上角,处方的报销方式(公费医疗专用、医疗保险专用、部分自费、自费等)、有效性、医师签字的规范性等。
三,审核用药适宜性药师应当用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1,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3,剂量、用法和医疗程的正确性。
4,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六、处方审核结果分类处方审核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不规范处方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体重或日、月龄的;5,化学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的、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9,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10,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5种药品;11,五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2,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包括处方颜色、用量、证明文件等)13,医师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1、适应症不适宜的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7、重复给药的8、有配伍禁忌或者有不良相互作用的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1,无适应证用药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机制相同药物的。
七,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有些药品如抗生素中ẞ-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等,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以及碘造影剂、局麻药、生物制品(酶、抗生素、类酶素、血清、菌苗、疫苗)等药品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为安全起见,需根据情况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试过敏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破伤风抗霉素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品。
注意提示患者在用药前(或治疗结束后再次应用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在明确药品敏感试验结果为阴性后,再调配药品,对尚未进行皮试者、结果阳性或结果未明确者拒绝调配药品,同时注意提示有家族过敏史或即往有药品过敏史者在应用时提高警惕性,于注射后休息、观察30分钟,或采用脱明方法给药。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或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几率在3%~15%,但目前对头孢菌素应用前进行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尚有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等相关著作尚未无定论。
常用药物皮肤敏感试验的药液浓度与给药方法八,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含义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和效应的变化。
即一种药受其他一种药物的影响,或由于其间人体的作用,改变了药品的原有的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品的敏感性,改变了药品的效应和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可能产生对患者有益的结果,使疗效协调或毒性降低;也可能产生对患者有害的结果,使疗效降低和毒性增强,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相互作用有发生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亦有发生在体外的相互作用,如引起理化反应使药品出现混浊、沉淀、变色和活性降低。
(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效学的影响1,作用相加或增加疗效(1)作用不同的靶位,产生协同作用。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定有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磺胺药和甲氧苄啶分别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
(2)保护药品免受破坏,从而增加疗效。
亚胺培南可在肾脏中被肾肽酶破坏,制剂中加入西司他丁钠,后者在为肾肽酶抑制剂,保护亚胺培南在肾脏中不受破坏,阻断前者在肾脏的代谢、保证药物的有效性。
(3)促进吸收,增加疗效。
如铁剂与维生素C联合应用,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可促使铁转变为2价铁剂,从而促进铁被人体吸收。
(4)延缓或降低抗药性,以增加疗效。
磷酸霉素与ẞ-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阿托品与吗啡合用,可减轻后者所引起的平滑肌痉挛而加强镇痛作用。
3,敏感化作用一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其他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为敏感化现象。
如排钾利尿剂可使血浆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使心脏对强心苷的药敏感化,容易发生心率失常。
4,拮抗作用两种药物在同一或不同作用部位或受体上发生拮抗即为拮抗作用,可分为竞争性、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5,增加毒性或药品不良反应肝素钙与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右旋糖苷、双嘧达莫合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九,处方的调配(一)四查十对«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调剂处方过程中必须做到“四查十对”,四查十对是:查处方,查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药师在查处方过程中发现处方中有不利于患者用药处或其他疑问时,应拒绝调配,并联系处方医师进行干预,经医师改正并签字确认后,方可调配。
对发生严重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处方,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二)处方调配的注意事项1,仔细阅读处方,按照药品的顺序逐一调配2,对贵重药品、麻醉药品等分别登记帐卡。
3,调配药品时应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期,以确保使用安全。
4,药品调配齐全后,与处方逐一核对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和用法用量,准确、规范地书写标签或提示标签。
5,对需特殊保存条件的药品应加贴醒目标签,以提示患者注意,如2~10℃冷处保存。
6,尽量在每种药品上分别贴上用法、用量、保存条件等标签,并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
7,调配好一张处方的所有药品后再调配下一张处方,以免发生差错。
8,核对后签名或盖章。
十,核查与发药(一)核查处方药品调配完成后由另一药师进行核查。
内容包括再次全面认真地审核一遍处方内容,逐一核对处方与调配的药品、规格、剂量、用法、用量是否一致,逐个检查药品的外观质量是否合格(包括色泽、形状、嗅味和澄清度)及有效期等,上述各项均应确认无误,检查人员才能签字。
(二)发药发药是处方调剂工作的最后环节,要使差错不出门,必须把好这一关。
1,核对患者姓名、最好询问患者所就诊的科室,以确认患者。
2,逐一核对药品与处方的相符性,检查药品剂型、规格、剂量、数量、包装,并签字。
3,发现处方调配有错误时,应将处方和药品退回调配处方者,并及时更正。
4,发药时向患者交代每种药品的使用方法和特殊注意事项,同一种药品有2盒以上时,需要特别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