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论述“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气候的变化会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气温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

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

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

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

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

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

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

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

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

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

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温度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

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

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

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

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

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而供人类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

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

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参见加拿大山火。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

就像《后天》这部电影所描述的。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生病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滋生出新疾病。

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

癌症,将越来越普及;猝死,将会越来越普遍。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二、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形的影响(1)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首先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2)其次是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3)最后是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⑴、对河流的影响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⑵、对湖泊的影响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②.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①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②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③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3、对土壤的影响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⑴、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⑵、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③、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⑶、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5、气候变化会使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的生物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灭绝。

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也使得它们无法移居到其他地方,这自然而然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热带雨林----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亚湾沿岸,亚洲东部的一些群岛等。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草原----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10°~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毫米。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

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

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

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沙漠----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

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

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

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4)、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2 000毫米以上。

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湿季。

(5)、地中海----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大陆西海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