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小说部分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婴宁》《作家作品》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明清时代人。
《中心思想》小说明写狐仙,实写人间,反映了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这就是本篇小说体现出来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重点掌握女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征。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
婴宁的“笑”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二、掌握婴宁性格转化的轨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困境的思想。
婴宁性格是有变化的: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的外在变化三部曲,实际表现了婴宁思想的变化,由自然天性的性格变成顺应社会礼法,受到世俗的污染。
表现了婴宁从深山投身到人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须受到的改变。
婴宁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三、掌握小说的结构。
小说结构表现为双层性。
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
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四、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隐于笑者”就是表面上是笑,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五、掌握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的性格。
六、掌握刻画婴宁的侧面描写的手法。
小说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
七、掌握本文中“花”的类比象征意义。
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同时,“花”还映衬着她的美貌。
《宝黛吵架》《作家作品》曹雪芹清代伟大的作家。
创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中心思想》本小说采用直接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恋爱中的情人吵架的起因,到愈演愈烈,到最后后悔的过程,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掌握本小说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这样描写可以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二、掌握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特点(实质)是“假情试探”。
两人吵架不是真吵,而是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
由于是试探,因此就越发敏感,经常节外生枝,越吵误会越大,越不放心,越要试探,于是两人相爱的过程就成了吵吵闹闹的过程了。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内心与言行不符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爱到深处,反而发生吵闹,爱得越深,争吵越烈,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
三、小说中插入作者的议论,有什么作用?作者直接点拨“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道出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假情试探”的实质,引导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原意。
四、宝黛吵架的原因。
两人吵架有两个原因:浅层次: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深层次:爱得愈深,求之愈苛,吵得愈凶,反映两人爱得真掣深切。
《断魂枪》(重点课文)《作家作品》老舍本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主旨》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
《学习要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开始部分环境描写的意义。
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三层意思:(1)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2)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3)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2.沙子龙。
武艺高强,个性孤傲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3.王三胜,孙老者。
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
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
4.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如对孙老者,王三胜的肖像描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王三胜“扣枪,向前躬步,枪尖直奔老头子的喉头去”。
“抄起枪,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真切地表现了王三胜急于求胜的心情,鲁莽好胜的性格。
5.掌握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后来“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
”这个比喻,赋予人物动感,活力,对丰满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哦,香雪》《作家作品》作者铁凝。
《中心思想》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喜悦。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掌握火车开进台儿沟的时代特点与象征意义。
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台儿沟象征中国古老的大地。
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贫穷、落后、封闭的台儿沟,象征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折。
人们对火车带来的现代化的气息的惊奇、向往、激动以及从穿戴、谈吐到内心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预示沉睡的大地将觉醒,一个新世界将要来到。
二、小说包含的思想感情内涵。
共四方面:1、对贫穷落后的怜悯;2、对现代文明的召唤;3、对质朴心灵的赞美;4、对质朴心灵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吞没的担忧。
三、简析香雪的性格特征。
香雪是小说中质朴心灵美的化身。
1.心底善良,“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
2.性格执著,为得到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不顾一切地冲上火车。
3.生性胆怯,但是也有一种韧性和勇敢。
4.追求知识、追求文明。
四、分析香雪夜走荒山的心理描写。
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两者交替演进,显现了人物战胜黑暗、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
香雪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
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同时,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也紧随香雪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达到情景交融的互动。
五、香雪想得到一个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六、理解“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金鲤鱼的百裥裙》《作家作品》林海音台湾女作家,幼年居住在北京,代表作品《城南旧事》等等。
《中心思想》小说通过一个小妾金鲤鱼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重的心灵创伤。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理解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金鲤鱼的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她周围人的封建等级思想对她的扼杀,但也有她自己的主观原因。
金鲤鱼内心世界具有浓重的封建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儿子的婚礼上穿百裥裙以争得名分,改变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
所以,她的悲剧命运也是由自己的传统思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
二、掌握小说的叙述手法。
本小说从总体上来说是采用倒叙手法,小说首尾是现代,中间部分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情节发展起伏跌宕。
三、掌握小说在行文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见出内涵的深刻动人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言词激烈的控诉,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但是正是这样的风格,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金鲤鱼悲剧命运的凄惨,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百裥裙。
五、掌握描写孙女的天真、儿子的反抗的作用。
孙女珊珊的天真对金鲤鱼悲剧命运起到对比作用;儿子的反抗对金鲤鱼的悲剧命运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苦恼》《作家作品》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与莫泊桑齐名。
代表作《变色龙》《万卡》等等,剧本《三姐妹》等等。
《苦恼》写于1886年。
《本文主旨》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学习要点与难点》1.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2.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
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3.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4.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有两处:姚纳回到院子里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述说,属于内心独白。
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该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等等。
5.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表现方法。
人与马对比: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
这是人与马对比。
人与马类比: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
这是人与马类比。
《麦琪的礼物》《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
《本文主旨》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