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钓罗非鱼资料钓罗非杂谈(上)一、罗非简介罗非,又名非洲鲫鱼,为原产非洲内陆之热带慈鲷科,耐寒度较差,体型不大,经济价值极低。
后经多次改良,不但成长迅速、繁殖力更强,且体形变肥硕、肉质转佳,耐寒度也降至摄氏8度左右,成为养殖主流鱼种之一。
生长环境与水质良好的罗非鱼,没有土味或腥味,可媲美海洋鲷鱼,肉质细嫩且富弹性、骨少味鲜,可做生鱼片,在台湾被称为「台湾鲷」,已成出口大宗,加上跃居垂钓对象鱼之首选,是属低成本高利润的养殖鱼种。
罗非属底栖之广盐性鱼类,耐盐度与耐污染度颇高,食性虽广而杂,仍以偏好腥肉为主,食量颇大。
群居性与领域性强,对它鱼种具攻击性,生性胆大粗犷,不像其它鱼种那么怕惊扰,无论声响、倒影,或直接扰乱水体,对它都不太有影响,甚至会跑到钓者脚边来觅食。
因此,初学垂钩者,罗非鱼就是最好的垂钓对象。
不过,罗非的腹鳍、背鳍坚硬刺手,被轻扎会血流不止、疼痛异常,甚至出现伤口愈合不易情形,所以摘鱼时要特别小心。
唯其只在摄氏16~32度之适宜水温下,就饵意愿较高,所以垂钓罗非鱼,季节、温度与鱼层选择很重要,是一种「虽好钓、却不易钓好」的鱼种。
罗非遇缺氧时虽会浮头,但却属耐低氧的鱼种,公斤级大鱼甚至在离水二小时后仍可存活,显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浮头后,常可见整群之罗非在水面张嘴,十分壮观;一个池子鱼量的多寡,从此处可一目了然,是无法掩饰的。
当然,罗非既属底栖鱼种,此时就不用期待它们会就饵了,所谓「神仙难钓午时鱼」、「看得到、钓不到」,正是描述此一情境。
虽整群浮头,不过,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让钓况逆转的,此是后话。
二、罗非的食性与口癖全世界的罗非号称七百多种,名称之多可想而知。
但一般人所说的罗非鱼,多指被养殖于人工池中,吃饲料长大,口癖变化不大的改良品种而言,体型硕大齐一,利于垂钓,常见偏名有福寿鱼(台湾)、尼罗鱼、非洲仔等。
而那些流浪到野塘、水库或溪湖等水域繁殖的罗非鱼,品种则参差不齐,大小与口癖也不一致,甚至有只吃石上青苔者,很难一概而论,较不利于垂钓推广。
如果,有人问起「溪钓野罗非」该用何饵料时,千万不要回答「冷冻饵」,因为那些野罗非,多是识青苔却不知肉味为何物,未必会买帐。
因习惯性的因素,罗非对完全没有尝过的饵料,需一段期间来适应,即使一个全新口味的高档「冷冻肉饵」,在青苔环伺的溪河中,也要给一点时间熟悉才行;等吃上瘾后,就会形成所谓的「口癖」,以后要不吃都很难了。
很多人钓罗非时常被饵料所困惑,面对眼花撩乱的偏方与添加物,心中不免存疑,但似又真有那么一回事,如何是好?例如香虎、蒜精、猪母乳、中药饵、臭丸饵、酒醩等,其中有些是人类看了都不想碰的东西,罗非怎会吃呢?其实,这些都是罗非习性所延伸的问题,说穿了,很多的「偏方」,就是特殊口癖的另一说法而已。
既然「特殊」,当然有适用区域的限制性,换句话说,对没有此种口癖的一般罗非而言,此偏方是不会有特别效用的;饵无万灵,切莫轻信。
常言道:「一方鱼食一方饵」,习惯使然也,不论什么偏方或特效饵,一切回归罗非习性来思考即可透明化。
至于喂食罗非吃「臭药丸」等特殊饵料的动机何在?分析此种情形,多是在地的老钓客所为,所以猜想,应是种「排挤他人上鱼」的心态问题吧。
只要在平日饵料中持续添加此味,长期下来,必能产生偏好效果,对新临该池而不明内情者,自有降低其竞争力之作用。
而钓鱼乃休闲之事,输赢也要凭真本事,类此之非正常做法,实不值鼓励。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如果你是新临该池的钓客,却不知打听此池的用饵与口癖,仍坚持「君子之争」的话,此又失之怠惰矣,也不该鼓励。
至少,要问清楚此池老板平日喂食的饲料是什么?一般钓友用的饵料为何?此池是新鱼多还是老鱼多?否则钓技再好,也是枉然,毕竟,钓鱼不是只问调钓或灵钝而已。
何况,见他人不停上鱼、自己浮标纹风不动却能愉悦者,并不多见。
一般而言,池主有大量喂食的池子,往往其所用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饵料。
例如,平镇的佳佳休闲池,收费同时,老板都会附赠一包粒子,钓友也知道,只要将此粒子泡开直接作钓,鱼就很会咬了,根本不须再准备其它饵料,可以一包二用,诱钓合一。
此之好处,除老板不需花精神喂鱼外,尚可收买钓客之心,且不用担心钓客乱用偏方,伤鱼又打坏鱼嘴咬度,造成新钓客怯步;对钓客而言,既单纯又省钱,更可公平竞争,何乐不为?这种「口癖」的养成,在池主的控管下是有迹可循的,属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佳佳的生意会好,其来有自,有心经营者,不妨参考一下。
再如龙潭的乡城休闲池,没有定期清池且未养鲈鱼,虽大罗非不少,但小罗非更多,老钓客习惯向池主购买以「桶」为单位的麦片,藉麦片不易被上层小罗非冲散的特性,直击底层大鱼。
不用说,避小鱼效果一定很好,但缺点是麦片诱鱼性较差,须不停地大把诱撒才行,会间接造成上鱼率被稀释掉,也等于花钱在帮老板喂鱼般,有点冤大头了。
不过,此池如用粒子垂钓,只要有效避开上层小鱼,咬度与上鱼率会高出麦片甚多,此乃因罗非本吃粒子长大,年轻钓者也喜用粒子居多,加上粒子的诱鱼性高,所以麦片的用量虽多,在该池仍未占尽优势所致也。
这正说明了,罗非的口癖没有唯一性,可以二种以上同时存在。
三、常用饵料简介所谓「粒子」饵,其成份实与一般喂鱼、鸡、猪的饲料大同小异,主要均由淀粉、氨基酸铵类,加上鱼粉、骨粉等动物性成份,添加粘粉类后颗粒化而成,只是添加物稍讲究一点而已。
粒子饵原先用途只设定在诱鱼,后来大家发现用它来钓回锅老鱼,效果反特别好,结果使得粒子升格为「诱钓两用」的地位,什么肝味、蒜味或虾味等小包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扮演主饵的冷冻饵或粉饵,有渐被瓜分之滤。
很多标榜成份特别的商业化粒子,效果强多少仍见仁见智,须视鱼池而定,只是,价格马上会比同类的「饲料」高出许多来。
该用什么当诱饵,相信钓者自有评选,在此就不多谈了。
不同品牌的粒子,粗细、粘度差异颇大,会影响入水后的化度,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因为过于松散的饵料,除会弄乱鱼层、招引小鱼外,对那些善于「吐呐」的老鱼而言,还没吸入就散落一地了,很难收上鱼之效。
解决之道,除更换品牌外,自行酌量添加粘粉、面粉、拉丝粉等均可。
尤其是小麦蛋白类特有之残钩性,妥善运用,效果更佳。
粘性过大的颗粒饵,扩散度不好,集鱼效果自然较差,只剩避小鱼一优点,非必要时,建议还是不要单独使用,或可与较松散的品牌混用。
所谓的「冷冻饵」,乃针对罗非的肉食习性特调而成,有肉味、虾味、肝味等几类,主材料不外乎鸡肝、鲜鱼肉、赤尾青或鲜虾等,但很少单一口味,多综合而取某突出之味来命名。
另会添加香虎或盐类等调味剂来增香保鲜,因须以冷冻方式保存,作钓时才取出现用,故名之曰「冷冻饵」。
标榜着强力效果,实际上也确有功效,只是价格昂贵,非有需要,例如比赛或不回鱼拼场时,否则不建议单品使用。
一般情形下,在一个冷冻饵与粒子均钓得动且效果差不多的池子,首选应用粒子,这是避免罗非口癖被宠坏的一般共识,也是自我钓技提升的一种挑战;若不然,退而求其次,粒子中加入适量的冷冻饵,也是可行之道。
各家厂商因配方不同,效果略有优劣之分。
即使同一品牌,也会有地域上口癖之偏好度存在,这从各地钓具行的销售大宗略有出入上,即可看出端倪。
此外,不同品牌冷冻饵间的价差颇大,有人买二、三个品牌混合使用,藉以截长补短并降低成本,未尝不是个好方法。
钓界自制冷冻饵者多有所闻,但效果常不及市售品牌,究其原委,实因零散的自制量未达生产规模,使用上断断续续、味道也不齐一,自不易养成「口癖」也;除非口味刚好与当地畅销品牌雷同,否则效果难以彰显。
至于「粉饵」,长像与一般鲫饵相同,指的是单品包装可久放之粉状饵,垂钓时才加水开饵使用,只是味道偏腥而已。
以这几年的走势来看,因粉饵效果远不及新鲜的冷冻饵,也未必比便宜的粒子好到那里去,不上不下的,所以使用者渐少。
倒是单品的添加物,如肝粉、鲜虾粉、香料促食剂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让钓者可以自由创意组合混用之,多了一分自主的乐趣,使其与粒子、冷冻饵间的铁三角关系,俨然成形。
四、区别新旧鱼之重要性众人熟知的「新鱼吃冷冻、老鱼吃粒子」之经验法则,同样源自于罗非之口癖与天性,但因非来自人为之刻意控制,且影响又是如此重大,涉及罗非新迁环境后的调适问题,所以要特别提出分析之。
所谓的「老鱼、新鱼」,并非指鱼的大小或年龄,而是指鱼「定居某水域的时间长短」而言。
一般小型营业池的鱼源,多向大养殖池分批购买而来,「不同批号」的货源,「新旧」自然不同,即此之谓。
若单依口癖理论推之,新进鱼在原养殖池时,多是数饲料过日子的,照理来说,放到营业新池后,以粒子钓之应正合其口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反是冷冻饵较钓得动,产生一种「新鱼吃冷冻」的特殊现象。
此种现象并非发生在人工养殖池而已,非人工养殖池亦是如此。
例如,龙潭大池的上游有一高尔夫球场,三年前的一次大水灾,把球场内各水池中的大小鱼儿全冲刷下来了,钓客闻风而至,此时的大罗非,唯使用冷冻饵才有斩获,用粒子的效果非常差,为何?球场内的鱼儿无人喂食,近似野生,竟然也有「新鱼吃冷冻」现象,显见与先前的喂食习惯并无必然关联,疑天性使然也。
罗非新到一环境,地盘领域尚未建立,安全感不存在,加上不适应新池水质,戒慎恐惧之余,觅食可能因此回归天然本性了。
鱼对不确定之饵料,一定不敢放心吞食,即使饥肠辘辘,也唯有材料接近新鲜鱼虾原味的冷冻饵,才会”忍不住”接受之。
相对地,当地的老鱼对突然入侵的大量外来客,更被迫要释出地盘来,食欲大受影响,抢食粒子的”悠闲状”也必然降低。
此一来一往间,粒子就被冷落了。
很多不回鱼的罗非池,如8-13、8-14等,鱼一直进进出出的,可以说永远都是「新鱼」居多,垂钓此类池子,如果不用冷冻饵或鲜虾蚯蚓的话,很难有突破性收获,即此之故。
这从实钓与理论上均可验证出来,千万莫铁齿。
但鲜虾蚯蚓无扩散性可言,不易大量与快速上鱼,方便性与受欢迎程度自然不及冷冻饵。
新鱼入池约二周后,领域渐固,开始会吃粒子了,但欲其全盘放心,还需再等至少二周以上,待其真正安定下来后。
原则上,此时用冷冻饵的效果仍优于粒子。
慢慢地,池中一些被重复钓放的回锅老鱼,从累积的经验中得知,如啄食粒子,未必会有立即的危险性,因其主作诱饵用,挂于钩上者毕竟是少数;相对地,只要碰触冷冻饵,不是被钓起就是被挫痛,所以慢慢会对粒子较为信任,对冷冻饵起恐惧之心,此即「老鱼吃粒子」现象的演化过程。
在一口「养殖池」中,鱼从未它迁过,用粒子就可以钓翻了,这是口癖的因素;在一口「营业池」中,想钓池中的老巨物,用粒子的效果也比较好,这是口癖与戒心度所使然。
但是,「老鱼吃粒子」的绝对性,没有「新鱼吃冷冻」这么强烈,终究,罗非的天性仍是偏向肉味的,在鱼多抢食或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譬如在鱼族爆满的战斗池中,痛与不痛还在其次,有食物活命最重要了,那还有什么空间可以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