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释迦牟尼创立佛教B.封臣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C.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D.《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了东方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材料中的措施出自A.梭伦改革B.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这场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B.仿效英国建立共和制度C.改革后,大和政权开始统一日本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4.下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几个同学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B.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C.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步入文明社会D.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5.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罚金归领主。
这个案例说明庄园法庭( )①有专门的工作人员②惩罚违法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③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④维护了领主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C.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7.《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覲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程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生了最有效的纽带作用。
这种制度几乎是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
”穆斯林朝觐的“圣地( )A.麦加B.京都C.耶路撒冷D.巴格达8.2019年5月1日,日本新任天皇德仁继位,其年号为“令和”,打破了从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大化”以来天皇年号均取自中国典籍的传统。
日本大化时代,通过学习中国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政局稳定B.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C.开始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D.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国家9.1200年,法国国王规定了巴黎大学的首批特权:世俗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大学师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大学师生只能由当地主教审理。
这说明当时的大学享有()A.免赋税特权B.司法特权C.教育自主权D.信仰自由权10.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A.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B.主张忍耐顺从,死后能升入天堂C.产生于6世纪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11.如下图所示,公元2世纪,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版国达到最大的国家是A.古埃及B.古希腊C.古巴比伦D.罗马帝国12.日本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A.将军B.农民C.农奴D.武士1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穆罕默德进占麦加②穆罕默德病逝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④穆罕默德开始传教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D.①②③④1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颁布于A.罗马共和国时期B.罗马帝国时期C.东罗马帝国时期D.西罗马帝国时期15.穆罕默德完成的双重历史使命是()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出走麦地那③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的过程,其中汉化是指A.奴隶制民主政治B.大化改新C.彼得一世改革D.种姓制度17.如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治维新18.《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19.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
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
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A.大化B.德川C.明治D.裕仁20.要了解古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人文风俗应该阅读的典籍是A.《荷马史诗》B.《医学集成》C.《天方夜谭》D.《权利法案》21.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D.莫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2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④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A.②④B.②③C.①②D.①③23.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实权B.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C.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D.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24.“日本朝野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唐朝的制度与文化,前后历300年之久。
”下列选项与日本学习模仿唐朝有关的是A.文成公主入藏B.大化改新C.纸币D.明治维新25.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
”这里的蕃商指的是在唐宋时期,有不少波斯、大食来的商人。
宋代的大食指的是A.阿拉伯帝国B.古代巴比伦C.古代印度D.日本【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属于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历史观点,C正确;ABD都属于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
故选C。
2.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内容“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C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A排除;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B排除;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3.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排除D项;故选择A。
【点睛】“645年”“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第二年”“《改新之诏》”是解题的关键,即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据所学,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4.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奴隶制社会也是人类进步的文明社会,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罚款6便士”可知,庄园法庭惩罚违法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根据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罚金归领主”可知,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利益,②③④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排除含有①的ABC,故选D。
【点睛】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本题根据材料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10年,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奉为“圣地”,所以每年都有大量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信奉者前往朝圣。
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8.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逐渐发展成集权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根本性变化是指日本的社会性质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故B 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是将唐朝制度和日本实际相结合,并非全盘唐化,故C不符合题意。
故D符合题意。
9.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世俗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大学师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大学师生只能由当地主教审理”可知,当时的大学享有司法特权,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信仰自由权,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0.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