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_
CJ et al 1995
Locke
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
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或其他称呼。
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 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 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
•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及裤带。
大多数心脏骤停患 者院前未得到任何 旁观者的心肺复苏
救? 怎么救? “没救!”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 口人工通气。
1990
Ornato JP et al
•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口对 口通气。
Brenner BE et al 1993
• 85%其他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口对口通气 。
心肺复苏的定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 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 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 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 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
2010心肺复苏概述
•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 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在美国达 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 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应用阶段(60年代) –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 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 –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跳停止 组织缺血缺氧
组织内腺苷、乳酸、CO2、H+ 血管阻力 心输出量
•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 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 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 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原有步骤
修改后步骤
• A.保持气道通畅。C.胸部挤压。 • B.人工呼吸。 A.保持气道通畅。 • C.胸部挤压。 B.人工呼吸。
•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 一并清除,畅通气道。(只有气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提供 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 得到氧气供应)
•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
开放气道手法
• 仰面抬颌法: 要领:用一只
手按压伤病者的 前额,使头部后 仰,同时用另一 只手的食指及中 指将下颏托起。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是心肺复
苏基本技术之一。 • 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人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 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气气 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口气,屏 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隙),注意不 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 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 。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 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
•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 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 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死亡
• 临床死亡– 标志Fra bibliotek—呼吸心搏停止 –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 标志——脑死亡 –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古老复苏法: •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世纪
• 吹气毕,松开口鼻。 • 口对鼻人工呼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类似,一般用于婴幼儿和
口腔外伤者。
C:即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止跳动后, 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动血液循环 。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 按压。
•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 1/3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 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并 拢,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平放,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 的长轴重合。此掌根部即为按压区,固定不要移动。此时可 将定位之手重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 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 (以避免按压时损伤肋骨)。
内容
• 概述 • 复苏的方法 • 新指南的主要变化 • 总结
心跳骤停的定义
• 心跳骤停的定义,而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 跳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即为心跳骤停。
•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 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 •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 •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 1956年-----电除颤(Zoll) –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 –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 1973年-----制定复苏标准(AHA等) – 1992年-----颁布指南(美国CPR和ECC会议) – 2000年-----循证复苏指南(首部) –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