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带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带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带答案解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带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复习阶段多做真题练习,对高考历史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各位考生参考训练。

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练习1.(2015潍坊)"3月8日...在复习阶段多做真题练习,对高考历史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各位考生参考训练。

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练习1.(2015潍坊)"3月8日到12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

失业的工人,缺粮、断饷的逃兵与贫穷的农民趁机加入......"该事件使俄国()A.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材料中"3月""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的信息说明题干中所指的政府应该是一战时期沙皇政府,故此次革命应该是二月革命。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指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结果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故B项正确;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故C项错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故D项错误。

2.(2015济宁)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这表明列宁主张()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政权C.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答案】D【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已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的说法不准确;B项"无产阶级专制"明显错误;C项阐述的是革命的方式,材料未有提及;分析材料可以明确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政权的构成和组织形式,只有D项符合材料内容。

3.(2015厦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尝试的政策计划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指1918~1921年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设想的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但该政策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选择A项。

有效巩固工农联盟的是新经济政策,导致新经济政策废止是斯大林提出的工业化方针,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C、D三项。

4.(2015广东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故本题选C。

5.(2015泰州)"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比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①部分恢复私有制②实行商品贸易③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④禁止私人贸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小作坊"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部分恢复了私有制,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可知,当时恢复了商品贸易,故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③错误;禁止私人贸易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即经济变革之前,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列宁曾指出:"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除了在工人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发展商业并逐渐提高农业和工业的现有水平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此话意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A.巩固工农联盟B.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D.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由"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可知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A项正确。

B、C两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的途径和手段,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向社会主义过渡。

7.(2015广东雅礼中学)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内容。

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项和D项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两项不合题意要求。

8.(2015邯郸)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

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A、B两项主要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 项符合题意,斯大林上台后,苏联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执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D项是为C项服务的。

故应选C。

9.(2015广东中山)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答案】A【解析】由"殖民地"可知题干强调不合理的过度的索取。

斯大林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不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大规模开荒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

10.(2015新疆模拟)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设问所给的时间1935~19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苏联进行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的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故D项正确。

苏联原为一个农业国,A项错误。

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显成效,B项错误。

C项是二战以后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

11.(2015南京)"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赫鲁晓夫,故选C。

A、B、D各项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

12.(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B.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C.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D.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的压制和渗透【答案】A【解析】由"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意识的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加盟共和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相关信息,B、D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否损害国家的利益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主观题真题练习13.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

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材料二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

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

......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