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爱情诗词一、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
当时,苏东坡任密州太守。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即公元1065年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感情深沉,凄婉哀伤,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悼亡词。
其实,苏东坡是一个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
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
也许,正是由于苏东坡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使得不少少女钟情于他。
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
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
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
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
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
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
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
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出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
说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
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
”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
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
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
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是没人知晓的。
未两句最是伤怀,少女甘愿把自己的香骨埋葬在凄冷寂寞的江岸沙洲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卜算子》是“别有寄托”,是“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
诗歌本来就是具有多义性,好的诗歌尤其如此。
但从宋人记载来看,应是指前者。
从上面两则故事和苏东坡写的词来看,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苏东坡的真情,说明诗人是一个性情中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东坡对妻子的爱显得尤为真挚、专注、深沉。
否则,不会在妻子亡故十年之后,仍然会在梦中与妻子相会。
苏轼一生有三位妻子,她们都是苏轼的亲密伴侣。
可惜,三个妻子都在苏轼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继离去,没有一个与苏轼相伴到老。
这种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思念之苦,发自肺腑的刻骨情感使我们读到了那些超绝古今的家庭爱情生活著名诗篇。
开篇的《江城子·记梦》则是献给她第一个妻子王弗的。
二、结发妻子王弗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
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有很多人说这首词柔情似水,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
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
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
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苏家与王家同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
一次,王弗的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
初看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
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有的说是“观鱼池”,有的说是“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落于俗套。
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
当然,这里有四川眉山当地旅游部门的牵强附会。
苏轼取名“唤鱼池”不假,但是否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
在那个时候,士人游山,应该不会带王弗同去。
不过,这也让王方更加喜爱苏轼,最终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公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作为进士之女,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书识字,苏轼也不知道。
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常在一旁相伴。
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王弗反倒予以提醒。
好奇的苏轼故意提高难度,问她一些生僻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令苏轼又惊又喜。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苏轼的才思敏捷,更体现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深厚。
苏轼生性豁达,豪放率直,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后,她问丈夫:“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她说,你呀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又有一次,“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后,立即对丈夫劝诫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这句话指的是章敦,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
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
有王弗在身边,可以说是苏东坡的大幸运。
可惜的是,好人不长,情深难寿。
结婚十一年后,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令苏轼悲痛万分,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苏轼先将妻子葬与京师近郊,后来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
比起现代人送的9999朵玫瑰,不知道有多少女人会更加羡慕王弗。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词,以记梦的形式,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
夫妻梦中相会,直面抒情,这种生者与死者互动的模式,比起单纯的睹物思人、悲吟苦叹更能打动读者,从而使作品收到了一种感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形式上,采取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手法,比起其他人写的悼亡诗词要高出不少。
此前的诗人,多是先铺陈写景、写物,然后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抒情的力度总觉不够,似乎情不够深。
总要靠铺叙大量的景物来触发,如沈约《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十首》(其二)等等。
至于薛德音的《悼亡》几乎是通篇写景。
李商隐的一些受人称道的悼亡诗,也多是开篇写景,终未能自发地抒情。
而苏轼的《江城子·记梦》的抒情却是主动的、直接的,抒发的思念是深切的,感情也就因之而更为真挚动人,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唐宋词鉴赏词典》里指出,“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辞世三年后嫁给了苏东坡。
作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应该是对苏轼十分了解的,既仰慕苏轼的文采,更看重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厚意。
这也是王闰之为何能年龄相差11岁的情况下,甘愿作苏轼填房的重要原因。
王闰之生性质朴、贤惠,是个理家的好手。
虽然不能像王弗一样,在待人接物上给苏轼以建议参考,但她温柔体贴,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25年,成为苏轼饱受政治敌对势力打压、个人仕途坎坷之余的温暖港湾。
宋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便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之气,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此言引起了新党势力如沈括、章敦等的反击,千方百计从苏轼的诗歌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
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说成是讽刺皇上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因为沈括的告密,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押解京城交御史台审讯,生死未卜,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日子里,其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送去了一条熏鱼。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由此可见,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最重要的,除了他的弟弟苏辙,就是他的妻子往闰之,即所谓“身后牛衣愧老妻”的愧疚之情。
要知道,在“三月食无盐”的日子里,全靠妻子王闰之的辛勤和努力,才维持了一家的基本生活。
也正是这两首诗歌,让苏轼得以脱险。
宋神宗看了之后,爱其才华,怜其遭遇,改判“徒二年”为贬谪黄州团练使。
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候,遇见一个已经被朝廷贬谪到此三十余年的老臣,以为再无启用机遇,心情极度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