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七颗钻石一、教学分析(一)思想内容本课课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内涵比较深刻。
( 1)故事背景的渲染为后面的水罐发生变化奠定基础: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
文中的泡泡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2)水罐的变化——爱心的变化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a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b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
“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c 水罐变成银的:小姑娘分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课文第一段写到,“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小姑娘绊倒在它身上,它也只是哀哀地尖叫。
小姑娘没有怪小狗绊倒自己,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分给它喝。
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d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
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
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e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给小狗水喝的时候,小姑娘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
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3)题目中的内涵本课以《七颗钻石》为题,是非常恰当的。
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
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这是为了让爱洒满人间,送给每一个人。
(4)爱心升华——最后一次水罐的变化,体现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如果没有“爱心”,世界将会变得黑暗与无情,如果有“爱心”,世界将会是久逢甘露的美好情景。
正因为有了小姑娘一次一次的“爱心”,才会有了七颗钻石,才有了天空中的星星,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5)小姑娘的善良、关心别人的形象在一个滴水如金,水即是生命的时刻,小姑娘连夜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这是爱母之心。
可哪儿也找不到一滴水,就在她处于绝境之中,意外地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情节出现第一次波澜。
出于对母亲的爱,真想喝个够的她,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不料小狗把她绊了一跤,而水罐却端端正正在地上放着,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这是爱动物之心。
喂完小狗,水罐变成了银的,情节出现了第二次波澜。
母亲爱女儿,舍不得喝,给女儿让水,水罐变成金的,这是第三次波澜。
突然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上了天空,这是第四次波澜。
在这波澜中,小姑娘的爱心由爱母亲到爱动物,再扩大到爱他人,一次次升华,小姑娘的人性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语言表达(一)本课在结构上的特点(1)这个故事有一个特点,文章内容所隐含的内涵上是前后对比的。
故事的一开始是大旱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荒芜,一片干旱,故事是在悲惨中开始的。
但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了水流,这将带来的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啊!文章内涵的前后对比,使读者思考,是什么使地球发生这样的变化?是爱心。
因此,爱心这个主题也就生成了。
(2)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水罐的五次变化为思路叙述故事。
这五次变化层层递进,爱的主题逐渐深化。
而且水罐每次的变化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因此不同的爱就成了学生感悟的重点,广博的爱这一主题也就自然生成了。
(二)本课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1)《七颗钻石》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这一句话中,出现了四个描写大旱灾的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这四个词语写出了这次旱灾的严重,水源没有了,地球上的一切都干枯了,很多的人和动物都已经死了。
此时人们非常需要水,水是人们活下去的关键。
学生理解了这四个词语,也就感受了这一层内涵。
也就理解了后面故事中人物一次次让水这种精神的可贵,感受到了爱得力量的伟大。
(2)这篇课文语言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生动。
课文中最后写小姑娘给过路人让水的这个句子“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了人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了人。
”这段话中,“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这两个短语的对比非常明显,小姑娘本来是再也忍不住了,因为经历了找水的艰辛,确实已经渴到了极限,但还是“咽了一口唾沫”忍住了。
这一个再也忍不住,一个忍住了,不正表现出小姑娘对他人的爱吗?(3)本课在写作上的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丰富的想象。
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非常神奇,随着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但这些变化都非常符合读者的愿望,所以使人感到,这一切都是可能、而且是应该发生的。
二、教材位置1、人文专题的位置本组教材是三年级下册是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专题的文章,统揽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这样的专题不止一次出现:一年级下册第二组是“家庭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是“关爱他人”二年级下册第二组是“奉献与爱”三年级上册第八组是“献出我们的爱”四年级上册第六组是“人间真情”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是“父母之爱”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是“心灵之爱”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关于“人间真情”这一人文专题编排的脉络。
从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引领学生对“人间真情”认识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和解读,我们还会发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低年级初步感知认识“爱”,中年级了解发现身边的“爱”,高年级学会感受和奉献“爱”。
可以说,整个关于“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的学习,是一个认识感知奉献的过程。
2、训练重点的位置本组导语提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中是否想到过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二是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合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拓展“爱与真情”的含义。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四篇课文。
第一篇感悟“回报父母的爱”,第二篇体会“朋友间的友谊”,本篇进一步从“爱亲人,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
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
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
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七颗钻石》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关于博大的爱的。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本文泡泡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是爱心让这一切有了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3、课后练习题二:“让我们默读课文,再一起讨论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既落实这一训练点,使学生懂得向别人献爱心,用爱心来对待生活。
三、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段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
这时的学生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童话、故事兴趣盎然。
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阅读方法,但运用起来还比较生疏。
虽然以前在本册中从未学过童话,但在课外学生已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
本课应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机会。
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
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单元的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要回报父母的爱和体会到朋友间的友谊,学生已经能初步感悟到人间真情,但是,学生在想象、联想的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在引导学习文本时进行指导。
四、学习目标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五、教学重点难点1、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重点)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重点)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