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有何需求调查报告篇一:残疾人基本状况及需求调查表残疾人基本状况及需求调查表篇二:残疾人调研报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调研报告[摘要]: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
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谐形象。
本文以关注残疾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视角,通过对残疾人的访谈以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本地区的残疾人公共设施的配备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综合阐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现状问题建议一、前言所谓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无障碍设施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
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有听力、语言、和视力障碍的人能够获得信息,进行交流。
无障碍设施是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理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在北京起步的。
1985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西单等地的4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从自觉行动变为强制标准,并在最近几年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
XX年,国务院批准12个城市为首批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截至XX年,全国有827个市、县、区系统地开展了无障碍设施建设。
那么现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到底怎么样?是否给残疾人带来方便呢二、调研基本情况调研目的及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城市道路中,为方便盲人行走修建了很多的盲道,为方便乘轮椅残疾人修建了缘石坡道。
建筑物方面,大型公共建筑中也修建了很多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但是,从总体上看,很多设施的建设由于未得到认真的落实和管理,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而无障碍设施的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
现对临沭本地区关于残疾人公共设施的配备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于解决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为创建文明城市,指导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意参考。
调研范围及对象本次调查范围是山东省临沭县,主要在山东省临沭县腾马村,调查对象为腾马村的所有残疾人以及部分群众。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 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
为避免调查对象的单一性,在临沭县城区各个地方随机发放。
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相对客观,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1∶1,且照顾到各年龄层次。
问卷采用一对一指导型填写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附调查问卷)走访:首先,充分利用本地人的有利条件,“自然”进入腾马村,“自然”接触调查对象,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深入调查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盼,并且了解他们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看法与建议。
同时,对村子中的路人进行了随机采访,并走访了临沭县残疾人联合会,了解了相关部门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基本规划。
实地调查:采用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对街道、社区、广场、旅游景点、公交车站、宾馆、图书馆、学校、电影院、银行等地无障碍设施的实地调查,包括行进盲道、缘石坡道、轮椅坡道、盲人标志、无障碍厕所的整体状况做了全面的摸查。
、人物深度访谈纪实:我在腾马村接触到的第一位残疾人是我以前小学同学,他是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的右脚残疾,走路坡的厉害。
他小学毕业后就辍学,然后我们之间一直就没有联系过,正好借这个机会互相交流一下。
我们聊了很多下面说一些重点对于教育问题,我跟他说我现在正在上大学,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羡慕与渴望,他跟我说小学辍学后一直在家里呆着,因为残疾上小学的时候收到很多同学另样的眼光,所以小学毕业后就没去上初中,因为受不了那样的眼光。
在家里就是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干一些活,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一段时间非常的苦恼,感觉这辈子算是完了,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总不能让父母养一辈子。
后来家里人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搞柳编。
那时候柳编非常的挣钱,基本家家户户都在编,为了生活他一干就到现在,现在生活也还可以,能挣上自己吃的。
我问他对于无障碍设施了解多少,他回答说了解很少,以前去过几次县城没怎么发现有无障碍设施。
我又问他有什么困难没,他说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会不会得到改善。
再者每次出门总感觉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总感觉被瞧不起,希望以后大家不要歧视残疾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我采访到的另一位残疾人是腾马村的一位33岁的盲人叔叔。
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后这位叔叔也很乐意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时我首先问叔叔他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他说能决绝温饱,村子里每月还给他一部分补助,每逢节日时还会发一些东西,吃穿基本是没有问题了,但他说在精神上是特别的空虚,没有可以去娱乐的地方,每天只能浑浑噩噩的度过。
当我问道关于无障碍设施的问题时,时叔叔感到很无奈,他说在农村根本就没有什么无障碍设施,走路都是凭着记忆中的路线慢慢的摸索着走。
去过几次城里但所谓的盲道被占用的现象很严重,想要自己走根本不可能,只能靠家人领着走。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采访发现,5个残疾人中有4个“感情空白”,加之“僧多粥少”的单身男女比例篇三:残疾人现状调查报告2残疾人现状调查报告一、基本状况xx区东起徐家湾,西至焦家庄,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有8个街道。
全区总人口约21万,按照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我区应该有各类残疾人万人,比例%。
实际上我区有残疾人275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
2750名残疾人中,男1663人,女1087人,贫困、特困残疾人1114人。
全区应接受康复的残疾人1650人,已经接受康复服务的788人;现已解决温饱的残疾人801人,未解决温饱的残疾人303人;纳入低保范围的425人;已安排就业的残疾人810人,其中个体就业358人,集中就业376人,按比例就业76人。
(一)基本生活状况xx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较低,低收入残疾人达1114人,占残疾总人数的%。
整体来看,残疾人普遍收入偏低,在07年的调查中也反映出残疾人对自己的收入水平普遍感到不满意,认为很难满足自身生活需要。
在残疾人的收入来源中,和健全人相同的是工资、奖金等劳动收入占到了主体地位,而政府补助部分则相当稀少,许多人没有固定收入,靠亲友资助生活。
残疾人在遇到困难时,%的人选择自行解决,23%的人选择求救亲友,只有%的人选择向残联等机构要求帮助,这充分显示了现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要。
据了解,近七成的残疾人很少或不愿出门,还有一少部分残疾人对于周边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特别是对于盲人来说,盲道是他们最需要的助残设施,但事实上盲道经常被占用,甚至有些盲道本身设计就不合理,两段盲道之间会有下水道、电线杆等障碍物,对盲人的人身安全是个严重的威胁。
在对残疾人的特殊照顾问题上,%表示自己出门时能经常得到特殊照顾,而有近一半的人表示没有得到照顾过。
就整体而言,残疾人因其特殊的身体原因,神经较敏感,对于周围健全人对其的特殊照顾,近半数的人是很乐于接受的,而另有35%的人在感谢之余,仍表示不愿接受过多地照顾,而调查中不愿接受帮助的残疾人也有将近十分之一,另有%的人表示无所谓。
总体来说,残疾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照顾和帮助是持积极态度的。
(二)教育培训状况大专或本科以上等高学历残疾人只有几十人,占总数的%,上大专以上的只有%,而大部分残疾人的学历偏低,只有小学、初中学历,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残疾人比例也很少,大约占总数的9%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与他们的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关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只有300名左右,而大部分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而这些培训的主办机构多为政府和残联等部门。
在接受过培训的人中,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是使自己更胜任现在的工作的人数达到%,而接受培训是为了重新上岗的人数为%,另有%的人参加培训是为了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
由此看出,培训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问题是这些培训多数是短期和非系统的,很难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劳动就业状况我区大部分残疾人没有固定工作,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由亲戚朋友介绍或各级残联、劳动保障、妇联等政府部门解决。
在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我们发现工资低、待遇差、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情况比较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残疾人就业状况的严峻性。
有许多残疾人不得不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劳动,这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虽有福利企业为职工兴建集体宿舍,但能进这类企业的人数少之又少。
身体缺陷、智力障碍、文化水平、职业技能,这些都成了他们在谋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残疾人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在社保方面,少数人拥有医疗、养老、失业这三类保险,更多的是没有任何保险或只有一到两种,这种情况给本来就缺乏生存安全的残疾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在已有稳定的工作的残疾人中,大部分认为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公平的工作机会,少部分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大部分工作伙伴的尊重,但工作机会就不如其他人了,可见残疾人的工作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压制和剥夺的。
(四)接受康复服务状况目前,我区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主要有: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大、小腿假肢安装,低视力、肢体、智力康复训练。
我区各类残疾人中,应该接受康复服务的有1650人,大部分是肢体、精神、智力、听力残疾人,这些人如果通过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那么残疾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减轻,甚至有的会完全康复,脱离残疾。
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很多能够康复的残疾人成为终身残疾。
同时受到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区康复服务指导站的硬件条件差,设施简陋,不能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很多康复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
(五)法律维权状况近几年,我区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成绩显著。
自XX年,各街道相继成立了街道司法所;XX年,十里店乡司法所被全国授予第一批法律维权“示范岗”。
XX年各街道、群团组织又成立了法律救助站。
XX年区法律救助中心为全区2750名残疾人发放了法律救助证。
区、街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了“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在提供服务当中,同时简化程序,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