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及原则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其流动性而必须持有的资产,它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
银行是高负债运营的金融企业,对其存款客户负有完全债务责任。
从银行安全性角度讲,其流动性满足得越好,安全性就越有保障。
如果银行的现金资产不足以应对客户的提现要求,将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引发挤兑风潮,甚至导致银行破产,进而出现货币供给的收缩效应,削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弱化商业银行社会信用职能,这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要极力避免的情况。
现金资产是一种无利或微利的资产,因持有现金资产而失去的利息收入构成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
现金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高,银行的盈利性资产就越少。
因此,现金资产保留过多,不利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或利率水平上升的时期,银行保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银行从盈利性出发,有以最低的额度保有现金资产的内在动机。
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确保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的规模。
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杠杆。
现金资产管理就是着力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与满足,解决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
进行现金资产管理就是要在保有现金资产机会成本和现金资产不足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选择。
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度存量控制原则。
按照最优存量管理理论,微观个体应使其非盈利性资产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就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而言,其存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
存量过大,银行付出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从而影响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存量过小,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得不到
满足,则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直接威胁银行经营的安全。
因此,将现金存量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上是现金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
除总量控制外,合理安排现金资产存量结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银行现金资产由库存现金、托收中的现金、同业存款和在央行存款四类资产组成。
这四类资产从功能和作用上来看又各自具有不同特点,其结构合理有利于存量最优。
因此,在存量适度控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合理性。
2.适时流量调节原则。
商业银行的资金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
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进行,银行的经营资金不断流进流出,最初的存量适度状态就会被新的不适度状态所替代。
银行必须根据业务过程中现金流量变化的情况,适时地调节现金资产流量,以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适度。
具体来讲,当一定时期内现金资产流入大于流出时,银行的现金资产存量就会上升,此时需及时调度资金头寸将多余的资金头寸运用出去;当一定时期内现金资产流入小于流出时,银行的现金资产存量就会减少,银行应及时筹措资金补足头寸。
因此,适时灵活地调节现金资产流量是银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日常工作,也是银行维持适度现金资产存量的必要保障。
3.安全性原则。
库存现金是银行现金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银行日常营业支付之用,是现金资产中惟一以现钞形态存在的资产。
因此,对库存现金的管理应强调安全性原则。
库存现金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被盗、被抢或自然灾害的损失。
同时,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如清点、包装差错,或者是工作人员恶意挪用、贪污等都会带来风险。
银行在库存现金管理过程中,必须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确保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