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家训、治家格言、家书等历代不绝,这成为考察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思想的重要材料。
曾国藩家书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大至经邦治世、修身进德,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无不涉及,并将做人、读书之道贯穿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关键字:曾国藩、孝悌、勤俭、和睦一、人物简介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二、内容(一)、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5、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9、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10、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1、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2、作字(早饭后作字。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3、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二)、孝悌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以宗法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不孝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孝是基于自然联系和长期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尊敬与感激之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提倡。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孝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1.“孝悌”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曾国藩重视儒家的孝悌、亲亲观念。
他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
他对子弟的期望首推孝悌。
曾国藩自然地认为“孝悌”是自己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
“孝悌”也就成为曾国藩儒学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曾国藩毕生注重“孝悌”,一方面是基于“修、齐”为“治、平”的基础逻辑联系,因为他洞悉清政府腐败无能,因此对中央政权的可靠性在定程度上缺乏信心,“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另一方面在中国,地主阶级中下层及其政治代表,若不能有明君英主可拥戴之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或选择地方主义,或让家族、家庭思想强化起来。
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凡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2.孝悌的现代启示:第一,养亲敬亲。
养亲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弘扬孝道的这种合理内核。
面对现代中国家庭养老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积淀里,剥掉曾国藩孝悌思想的封建性,发现其“孝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兄友弟爱。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家族血缘关系主要归结为父子、兄弟两伦。
因此兄弟也是传统家庭的重要关系,是同一个件:活共同体的成员。
兄弟同胞之间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这种自然的血缘联系是无法割断的。
(三)、勤俭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久为世界所公认。
勤,是指对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孜孜不倦的态度和行为,其中包括了对体力劳动的热爱。
曾国藩曾说:“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以“竭吾力”释勤是精当的。
俭,是指对物质财富的珍惜,在消费上取合理的标准。
1.曾国藩的家书所体现的“勤俭”观曾国藩认为,勤与俭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勤与逸是相对的,曾国藩对好勤者与好逸者,爱憎分明。
对于一些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且食必珍谨,衣必锦绣,酣拳高眠,一呼百诺,他愤为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是鬼神所不许的。
曾国藩在要求子女做到“勤”的同时,还要求子女保持节俭的美德,反对奢侈浪费。
他对其子曾纪泽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检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强调勤俭,戒除奢侈,是希望子弟出则成器,居则惜福,家运能够长久。
2.“勤俭”思想的现代启示以俭为荣、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乃兴国兴家之本。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实践的美德。
勤是一种进的美德,俭是一种守的美德。
传统持家之道,在勤俭二字。
勤能生财,俭能省用,有此二者,则家道自裕,生活安定而安乐。
今天虽然生产发展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但勤俭节约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却有永恒的适用意义。
提倡勤俭,同时也是自然生态文明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的大生产,人类对于资源的索取与占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由于人的贪婪、奢侈与浪费,一些资源几近于枯竭,还有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我们必须勤俭节约,合理适度消费,让自然资源可循环使用,才可以保证人类的长足发展。
(四)、和睦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精神。
孔子曰:“和为贵。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
”中国古人对和是高度重视的,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
1.“和家”与“睦邻”思想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曾国藩十分看重家和,把家和上升到幸福根源的高度。
曾国藩在给父母的家书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在家和中,曾国藩十分看重兄弟之和,“兄弟姐妹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和字能守得儿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他把“贵兄弟和睦”放在首位,并把它提到了家族兴衰的高度。
曾国藩还要求兄弟及其子女正确处理好乡邻关系,与邻里和睦相处。
“家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
我家初富沱,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各也。
”要记取“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近邻”的古训,富贵了千万不可轻慢近邻,对待邻里之亲要“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2.和家睦邻思想的现代启示曾国藩睦邻济贫思想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他尽其所能帮助自家的宗族姻党,常寄钱回家,除堂上甘旨之外,余者全部按信中所说山弟弟分给需要帮助的贫困邻居。
即使在经济拮据之时,也不忘馈赠族戚,并反复告诫家中诸弟子侄,对宗族姻党应有敬爱之心。
他还训诫家人与邻为善,以和为贵。
解决矛后,要以团结为重,互让互谅。
当然,作为现代人邻里之间还要共同扶持正气,抵制歪风,对邻居中一些损害社会共同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的行为,也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和劝导。
对于彼此之间的一些无原则的生活摩擦和误解,则首先应该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去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