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复习题

地貌复习题

第二章构造地貌1、名词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海岭: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成,不包括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一条纵观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km,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在太平洋洋脊则在大洋东侧。

2、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全球构造地貌----大洋和底部;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海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洋底的地貌类型:1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的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2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割开的低地,也称为海盆,大多水深5---6km,有巨厚的沉积层,平坦;3 海沟,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狭长槽状洼地。

多分布在与大陆相接的地方并伴生一条与海沟相平行岛弧或沿岸山脉。

4 大洋中脊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西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这种大陆边缘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没有活火山,地震活动极少;活动大陆边缘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周围,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此外也分布于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

其结构比稳定大陆边缘复杂的多,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现代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相当普遍。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分为新生代褶皱山带与大陆裂谷带。

新生代褶皱山带构造运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近期还有火山活动。

板块的碰撞也使岩层受强大水平挤压力,造成巨大的深断裂、逆冲断裂、褶皱和倒转褶皱,是新生代地层可能被掩埋在古老地层之下,成为巨型褶皱推覆体构造山脉。

大陆裂谷带其地壳厚度一般不足30km,小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

地震显著,裂谷底部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溢流活动。

预示着新洋壳的生长。

6、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一)山地特征:相对高度>200m,包括山岭、山脉、山系(<<<)(二)高原与平原特征:地形平坦,略有波状起伏。

平原海拔<200m,高平原可达几百米,高原海拔高于1000M,可分为堆积平原,构造平原,高平原,剥蚀平原(三)盆地特征:是低于周围山地的负地形,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堆积盆地。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一、名词解释1、重力地貌: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2、蠕动:是指土层、岩层和其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发生的十分缓慢移动的现象。

3、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岩屑堆或岩堆)。

4、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

二、问答题1、简述风化作用及其类型风化作用概念:出露地表的岩石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水分、温度、外力)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和触发因素,崩塌堆积地貌的形态特征。

崩塌形成的条件:地貌----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大,坡度越大,崩塌的可能性越大。

大型崩塌主要发生在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濒临海蚀崖、湖蚀崖的山坡,或邻近骤水浸的水库岸的山坡等地貌部位。

地质----岩性的结构和构造结构致密有无裂隙的岩石不易发生崩塌,而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

气候----年、日温差大,易使岩石发生破碎等物理风化,在冻融过程强烈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易产生崩塌。

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

暴雨增加岩体负荷,破坏岩体结构,软化黏土夹层,降低岩体之间的凝聚力,加大滑力使岩块发生崩塌。

地震及不适当的爆破破坏岩体结构,加大下滑力。

人工坡脚改变斜坡外形,使上部岩体失去支撑。

崩塌堆积地貌的形态特征:倒石堆1正在发展中的倒石堆2趋于稳定的倒石堆3稳定的倒石堆3、概述滑坡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滑坡形成的条件。

滑坡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或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滑坡形成的条件: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黏土和松散堆积层浸水后,凝聚力骤降,3地下水的作用对上覆岩层产生托浮力,减低斜坡的抗剪强度。

第四章:流水地貌名词:河流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巨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河漫滩:河水泛滥时,除了河床外被淹没的河底滩。

侵蚀基准面:是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三角洲:是有河流补给的河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

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与特征。

1不明显的冲刷带特征:位于坡地上部,接近分水岭的地带。

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地势波状微缓,呈波状起伏,汇水量小,冲刷能力弱。

2冲刷带特征:位于斜坡中部,坡度较陡,冲刷强度大,横切面多呈V型,深度通常<0.5m3淤积带特征:在坡麓地带,由于水流变缓,坡面径流流速减小,水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此堆积,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成坡积裙。

沟谷流水地貌发育的过程。

1切沟细沟不断侵蚀扩大发展成切沟,宽深1-2米,横剖面呈V形,沟缘较明显,沟底的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大致平行。

2冲沟切沟进一步发育成冲沟,由于侧蚀作用,沟槽加宽,横剖面呈宽V形,沟底的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不一致。

沟底剖面呈凹弧曲线。

3坳沟冲沟发育而成坳沟,水流的侵蚀力减弱,不载加深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河床上有沉积物覆盖,沟谷变得平缓。

洪积扇的特征。

形状是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面积可达数十至数千平方千米,扇顶与沟口相连,倾角>5°,坡度向边缘逐渐减小。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大量因构造运动,地震活动,风化剥蚀,冰川活动等造成的碎屑物质,经过崩塌滑坡进入沟槽,为泥石流的发生奠定的物质基础。

暴雨和洪水: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受到暴雨的浸润,冲蚀,成为流塑状态,具有强大侵蚀和搬运能力的洪水进一步把它们转化为泥石流。

陡峭的沟谷:泥石流沟源多是环状洼地,利于碎屑物质的汇集,陡峭的沟谷和比降较大的河床是泥石流形成的有利条件,会使其迅猛下泄。

河床地貌地主要类型。

沙坡、深槽和浅滩、石质浅滩、岩槛,虎穴河漫滩形成与发展过程。

粗粒沉积物一般在河床上堆积,在河流的凸岸,由于流速减缓发生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

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展宽加高,在平水期出露形成河漫滩的雏形。

河谷继续拓宽,浅滩上水流流速减小,即使是在洪水时粗粒碎屑物也不会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沉积在这里。

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河流阶地的成因与类型。

成因:宽广的谷底河流向下侵蚀河流下蚀原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侵蚀基准面下降类型: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1侵蚀阶地2堆积阶地。

根据阶地间接触关系及河流下切深度-1上叠阶地2内叠阶地3基座阶地4埋藏阶地。

由于河流及块体运动本身作用形成的非旋回性阶地--1构造阶地2河曲阶地3河流袭多阶地4冲击锥、冲积扇阶地5滑坡、泥流阶地三角洲形成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较弱的侵蚀搬运能力,使得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沉积。

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河流袭夺的概念及河流袭夺形成的地貌类型河流袭夺的概念: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地的岩性坡角降水日照等的差别,会导致两侧剥蚀侵蚀速度的不同,从而促使分水岭向一侧移动,直至分水岭与河谷河流相连的地理现象。

地貌类型:袭夺河、被袭夺河、次成河、顺向河、袭夺湾。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喀斯特地貌:以地下水为主,地上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沉积、重力崩塌)为辅的可溶性岩石地貌。

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沉积、重力崩塌)为辅的破坏和改造的作用。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盐类)2岩石的透水性(裂隙度、空隙度)3水的溶蚀力(CO2/温度、气压)4水的流动性(增加溶蚀能力,机械侵蚀力,主要取决于气候如降雨量)喀斯特水流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分为哪几个带?1)垂直渗透带--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水的流动方向是沿着重力方向,并受季节雨量的变化影响很大。

2)季节变动带--位于丰水期潜水面和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受季节影响大,水流方向是由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者交替进行。

3)水平流动带该带-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方向接近水平,并具自由水面4)深部滞留带----该带水流具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的影响。

3.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石芽和溶洞特征:石芽分为山脊式(高度不大,1-2m,呈尖刀状或小山峰状)石林式(比较高大,>10m,形态呈笋状、柱状、菌状,在高大的石芽间是深窄的溶沟和垂直的沟壁)车轨式,棋盘式(平行或方格状排列,是水流沿平行或者斜交的构造裂隙冲蚀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2)漏斗和落水洞特征:溶斗是一种蝶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深度一般小于直径。

分为塌陷漏斗(特征:多呈井状,底部有崩积物,斗壁陡峭,斗缘明显,深度比宽度大,外形呈筒状)和溶蚀漏斗(深度不大,陡壁和缓,斗缘不明显,外形多呈蝶状)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

特征:深度比宽度大得多,一般宽度<10m,但深度可达100m以上。

分为裂隙式落水洞(形态狭长,呈一定倾斜和弯曲状向地下延伸)和井状落水洞(深度宽度都很大)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四周多被峰林环绕,一般是多个漏斗连通而成,直径数百米至2000米不等,底部堆积着2-3m的红土层。

溶蚀谷地:平坦而开阔,谷底两侧多被峰林加峙,谷坡急陡,谷底平坦,横剖面如槽形,又称为槽谷,谷底内常有过境河穿过,在河流的作用下,谷底不仅迅速扩大,而且堆积了较厚的堆积物。

干谷、盲谷、地下河:峰丛、峰林、孤峰特征:峰体尖锐,外形呈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山坡四周陡峭,岩石裸露,地面坎坷不平,石芽溶沟纵横交错,分布着众多的漏斗,落水洞,峡谷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