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热工教研室编目录实验要求 (2)实验一球体法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 (3)实验二平板法导热系数的测定 (7)实验三套管换热器液-液换热实验 (12)实验四中温辐射黑度的测定 (16)附录1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 (22)附录2 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使用方法 (23)实验要求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熟悉实验装置的构造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方可动用。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实验时,如出现实验仪器损坏情况,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实验一球体法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巩固稳定导热的基本理论,学习球体法测定物质的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法;2.实验测定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λ;3. 绘制出材料导热系数λ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加热圆球(见图1)由两个壁厚1.2毫米的大小同心圆球(1)组成。

小球内装有电加热器(2)用来产生热量。

大球内壁与小球外壁各设有三对铜-康铜热电偶(4)。

当温度达到稳定状态后,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全部通过中间的测试材料(3)传到外气。

1.大小同心球;2.电加热器;3.颗粒状试材;4.铜康铜热电偶;5.专用稳压电源;6.专用测试仪;7.底盘;8.UJ36a电位差计图1 加热圆球示意图测取小球的温度t1,t2,t3, 取其平均温度:T1=(t1+ t2+ t3)/3;测取大球的温度t4,t5, t6,取其平均温度:T2=(t4+ t5+ t6)/3;根据圆球导热公式:λ=[UI(1/ D1-1/D2)]/[2π(T1+ T2)]-----------(1); 式中:U——加热电压;I——加热电流;D1——小球直径;D2——大球直径;三、实验装置及主要技术指标实验装置YQF-1型导热系数测定仪的面板图见图2专用电源的面板图见图3图2 YQF-1型导热系数测定仪的面板图图3 专用电源的面板图1.电源开关;2.电源指示灯;3. 3.5位数显毫伏表;4.毫伏表调零电位器;5.补偿电压调节电位器;6.补偿按键;7.热电偶测量电压输出端;8.热电偶输入选择开关。

1.电源开关; 2.电源指示灯;3.电压表;4.电流表;5.过载指示灯;6.电源输出端;7.电源输出粗调; 8.电源输出细调。

1.加热圆球1.1测量材料:颗粒状材料,例如黄沙,珍珠岩等1.2测量温度范围:50℃~200℃1.3加热电压:0~60V 加热电流:0~1A(因不同的材料而不同)1.4圆球尺寸:小球直径D1=80mm 大球直径D2=160mm1.5稳定时间:约4~5小时2.导热系数测定仪2.1数显毫伏表:3.5位显示,量程0~20mV,测量精度:0.1%±2个字2.2温度补偿范围:-10℃~40℃,补偿精度±0.5℃3.专用电源3.1输出电压:0~80V3.2输出电流:0~1A3.3连续工作时间:>8小时四、实验方法和步骤使用前,先在加热圆球的顶部用漏斗装入测试材料,如果已加好试材,则可进行实验。

1.按图3所示进行仪器的连接。

稳压电源的输出通过电流表专用插头接到加热圆球底盘上的插座。

电源输出“+”端串接电流表。

电流表“-”与电源输出“-”端并接电压表。

2.将15芯信号线的一端插入加热圆球底座(7)专用插座,另一端插到导热系数测定仪后面板上的15芯插座上。

3.将稳压电源的输出调到最小位置,即粗调和细调均逆时针打到底。

开启电源开关,指示灯亮。

调节粗调和细调开关,改变输出电压,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调节加热功率至所需的电流和电压值。

4.打开导热系数测定仪的电源开关。

先进行数显毫伏表的调零。

将面板右下方的输出端短接,用小一字螺丝刀调节右上角的调零电位器,使毫伏表显示为零。

若已为零则无须调节。

去掉短接线就可进行测量。

5.若想检测仪器内部的温度补偿是否正常,只须按下“补偿”键,则数显毫负表显示的值即位补偿电压。

对照环境温度,通过查看附录1即可知道补偿电压是否准确。

若不准确,可用小一字螺丝刀微调“补偿”按键上方的补偿电位器至准确的补偿值即可。

再按“补偿”按键使它弹起即回到测量状态。

6.观察加热圆球的温度变化情况。

当数显毫伏表或电位差计(UJ36a型)的读数不再变化,则表示温度已达到稳定。

这时用精密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得U和I的值,即可计算得到加热功率。

转动导热系数测定仪上的输入选择旋钮(8)。

这样就能选择6个热电偶进行分别测量。

7.输入选择旋钮测得的mA值加上补偿mA值即为热电偶测量值,对照附录1“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即可查得对应的测量温度。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导热系数λ根据式(1)计算2、绘制材料导热系数λ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

六、思考题1、为什么大球内壁与小球外壁要设三对热电偶?2、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对实验有何影响?实验二平板法导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利用物体的散热速率求导热速率2、测量物体在室温~100℃多点的导热系数,绘制λ——t曲线。

二、实验原理导热是物体相互接触时,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量的过程。

当温度的变化只是沿着一个方向(设Z方向)进行的时候,热传导的基本公式可写为: dQ = -λ·(dT/dz)· ds·dt (2-9-1)它表示在dt时间内通过ds面的热量为dQ,dT/dz为温度梯度,λ为导热系数。

如图,待测物B的上下表面分和上下铜盘接触,热量由高温铜盘A通过待测物B向低温铜盘传递,若B很薄,则通过B侧面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量可以忽略不计,视热量沿着垂直B的方向传递。

那么,稳态导热的情况下,在△t时间内,通过面积为S、厚度h的匀质板的热量为ΔQ = -λ(ΔT/h)·S·Δt (2-9-2)ΔQ/Δt = -λ(ΔT/h)·S (2-9-3) △T表示匀质圆板两板面的恒定温差,ΔQ/Δt便为待测物的导热速率。

只要知道了导热速率,由(2-9-3)式即可求出λ。

实验中,使上铜盘A和下铜盘P分别达到恒定温度T1、T2,并设T1>T2。

即热量由上而下传递,通过下铜盘P向周围散热。

因为T1和T2不变,所以,通过B 的热量就等于P向周围散发的热量,即B的导热速率等于P的散热速率。

因此,只要求出了P在温度T2时的散热速率,就求出了B的导热速率△Q/△t。

因为P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接触,所以P的散热面积只有下表面面积和侧面积之和,设为S b。

而实验中冷却曲线P是全部裸露于空气中测出来的,即在P 的上下表面和侧面都散热的情况下记录出来的。

设其全部表面积为S c,根据散热速率与散热面积成正比的关系得(ΔQ/Δt)b/(ΔQ/Δt)c=S b/S c (2-9-4)式中:(ΔQ/Δt)b为S b面积的散热速率;(ΔQ/Δt)c为S c面积的散热速率。

而散热速率(ΔQ/Δt)b就等于(2-9-3)式中的导热速率ΔQ/Δt,则(2-9-3)式便可写作: (ΔQ/Δt)b = -λ·(ΔT/h)·S (2-9-5)设下铜盘直径为D,厚度为δ,那么有S b = π(D/2)2+πDδS c = 2π(D/2)2 +πDδ (2-9-6) 由比热容的基本定义C = ΔQ/m•ΔT得ΔQ = c·m·ΔT′故 (ΔQ/Δt)c = c·m·ΔT′/Δt (2-9-7) 将(2-9-6) 、(2-9-7)两式代入(2-9-4)式,得(ΔQ/Δt)b = [(D+4δ)/(2D+4δ)].c.m.K (2-9-8) 式中:K = ΔT′/Δt|T=T2 m—-下铜盘的质量 C—-下铜盘的比热容将式(2-9-8)代入(2-9-5)式得λ= - [c·m·K·h·(D + 4δ)]/[лD2(T1- T2)(2D+4δ)] (2-9-9) 三、实验装置四、实验步骤1、用游标卡尺多次测量下铜盘的直径D、厚度δ和待测物厚度L,然后取平均值。

下铜盘的质量m由天平称出,其比热容C = 3.805×10²J/kg·℃。

2、安置圆筒、圆盘时,须使放置热电偶的洞孔与杜瓦瓶同一侧。

热电偶插入铜盘上的小孔时,要抹上些硅脂,并插到洞孔底部,使热电偶测温端与铜盘接触良好,热电偶冷端插在冰水混合物中使温度控制在0℃。

3、据稳态法,必须得到稳定的温度分布,这就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可先将电源电压打到高档,加热约20分钟后再打至低档。

然后,每隔5分钟读一下温度示值,如在一段时间内(如10分钟)样品上、下表面温度T1、T2示值都不变,即可认为已达到稳定状态。

记录稳态时T1、T2值后,移去样品,再加热,当下铜盘温度比T2高出10ºC左右时,移去圆筒,让下铜盘自然冷却。

每隔30秒读一次下铜盘的温度示值,最后选取邻近的T2测量数据来求出散热速率。

在采用PID自动控温时,可连续在50ºC 、 60ºC 、70ºC、 80ºC 、90ºC 、100℃时并使得在各点T1、T2值稳定不变(准稳定状态)。

记录稳态时各温点T1、T2值后。

照上述方法移去圆筒,让下铜盘自然冷却。

每隔10~20秒读一次下铜盘散热速率,代入公式进而测得样品在以上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

4、本实验选用铜-康铜热电偶测温度,温差100℃时,其温差电动势约4.0mV,故应配用量程0~10mV,并能读到0.01mV的数字电压表(数字电压表前端采用自稳零放大器,故无须调零)。

由于热电偶冷端温度为0℃,对一定材料的热电偶而言,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其温差电动势(mV)与待测温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由此,在用式2-9-9计算时,可以直接以电动势值代表温度值。

5、使用前将加热盘与散热盘面擦干净。

样品两端擦净,可涂上少量硅油,以保证接触良好。

注意,样品不能连续做试验,特别是橡皮、牛筋必须降至室温半小时以上才能进行下一次实验。

6、在实验过程中,若移开电热板,就先关闭电源。

移开热圆筒时,手应拿住固定轴转动,以免烫伤手。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列表记录下铜盘自然冷却的温度变化2、计算冷却速率和导热系数, 列表如下3、绘制λ——t曲线。

六、思考题1、下铜盘散热速率等于待测物B导热速率的条件是什么?2、热电偶插入铜盘上的小孔时为什么要抹上些硅脂?3、怎样判断导热进入准稳定状态?4、用式2-9-9计算时,可否直接以电动势值代表温度值?为什么?实验三套管换热器液-液换热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测定在套管换热器中进行的液液热交换的传热总系数,流体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传热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