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姓名:谢男男系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班级:104031 学号:13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非智力因素; 途径;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
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一)学校方面: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校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2、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篮球比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3、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迎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兴趣,学校要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二)老师方面: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参与创新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2、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要通过改进或改革,使我们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通过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观念。
正确的观念导致正确的行动,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与更新。
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
引导大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事业结合起来。
3、不断更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拘泥于已有论断。
要鼓励采用创造性教学法。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4、要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教学任务;要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产生的错误和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
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设一支具有心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并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为他们提出正确的调节方法,使其摆脱心理压力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
(三)学生方面:1、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学生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
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
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
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
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同时,大学生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附:(一)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1、通过实践创新训练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虽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会比较困难,然而大学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这里,需要的是思想上的解放,抛弃“不可能”这种思想的禁锢,用一种创新思维,创新途径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实践创新训练,是一种创新型的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完善,在创新中不断创新,创新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实践创新训练可谓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本领而“量身定做的衣裳”。
2、实践创新训练是架起传统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桥梁。
大学生从小到大学接受的是中国式应试教育。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问题。
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实践创新训练针对性强,能够根据当代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衔接好传统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对困难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逐步能够建立起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办法,拥有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3、实践创新训练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宽广的思路。
在实践创新训练下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的专长也不只是限于本专业。
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需要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许要吸收很多非专业的知识。
学生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专业,而朝向多元化,特长兴趣化,社会需求化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创新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自己在团队中如何担任好自己的角色,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自学,自立。
学生在实践创新训练中按照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兴趣,更个性,让个体能力都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和提高。
在课堂上,我有过这样的抱怨,有的老师讲课太细,觉得没有必要,有的老师讲课太概括,又听不懂。
(二)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进行实践创新训练1、学生社团是创新训练的平台。
目前的环境在很多方面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训练的条件,充分利用好这些环境,就能为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创新训练的机会。
比如,在学校里的各类学生组织。
这些组织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实践。
此外还有学生会等组织,这些组织是很丰富的。
充分发挥这样的环境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团队是实践创新训练的载体。
由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工作也是越来越复杂,团队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
在我们大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形式的组织实际上都是一个团队,大部分的工作也都是由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
因此,团队可作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载体,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一个平台。
各种各样的团队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要求。
我参加的大学生环保协会就是一个大的团队,里面各个机构就是一个个小的团队。
在这里面,每一次会议,每个活动,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的具体实践,在每一次实践中,每个有创意的闪光点,每次对创意的具体实施都是我们创新的表现。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我们的协会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我每个努力的会员也在这样的团队中自己的潜力都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参加的书法比赛中,由于我们平时缺少老师的指导、新知识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致使临摹或者比赛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实行“创新+实践”的训练,想写出一手好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样我们的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1]赵永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路径选择》[2]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4]汪刘生《创造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