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中山大学历史系魏晓霞、潘弘斐[论文摘要]时尚的追求及演绎是民国时期广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当时的广州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中有一部分热衷于追逐摩登事物。

从穿着、打扮到娱乐,样样都试图突显自己的个性,从人们对于时尚的领悟及演化,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深层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潜在影响。

本文根据《广州民国日报》副刊文章内容,试图还原部分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时尚生活的面貌,通过这些研究,发掘广州这一城市尚未被人了解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 民国广州城市生活时尚潮流追求各种各样、正经或奇怪的时尚潮流,并非今时之人才有的举动,在古代时候就已经有追潮跟风的爱美青年男女存在,而在近代民国的广州城,从年轻妇女到学校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时尚潮流的影响。

一系列反常规行为,既有因为体现城市活力因而得到部分旁人的赞赏,也遭遇过许多保守人士的抨击,这些或赞或弹的评论,常常见诸于当时广州最主要的日报《广州民国日报》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报纸的副刊版面上。

《趣碎》以及《小广州》这些栏目,都是登载匿名市民对于广州或者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习俗、新现象的个人意见,当中,自然不缺乏大家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服饰时尚的褒贬。

本文就将通过这一角度来尝试揭示当时所谓的最流行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前言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成都等的社会服饰潮流,早有不少人做过研究,其中以上海的研究最多,较为出名的有旅美学者李欧梵的学术性专著《摩登上海》1,同样的旅美学者卢汉超著有《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2,而国内学者罗苏文有多部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变化的著作3。

除了上海以外,王笛的《街头文化》一书里则研究了1900年前后60年的成都市民生活以及其影响。

4另外的,还有一些专著是着眼于研究1李欧梵:《摩登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书中由描绘上海城市生活中时尚的方方面面如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再由那些物质引申至讨论现代的意识是如何再上海城产生发展。

作者以简单的问题入手,却绝不仅仅停留于重构旧时上海的摩登生活,而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探讨城市生活的多彩变化来寻找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时代变迁的意义。

2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如《沪滨闲影》一书,就着力于勾勒老上海从传统商埠步入近代大都市的百年间,居民娱乐休闲生活更新的多彩侧面,从那些被岁月损毁的梦境角落里,一一寻觅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闲趣。

再有《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一书,从马路、自来水、电、消防、行政、司法、公共卫生等多个角度,对一个长时间段的上海发展传奇做了生动的叙述。

4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书中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5以及最近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6,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各地生活琐碎内容,从服饰、饮食、民居到婚俗、丧祭、娱乐等方面,在叙述了其变化之外,也从中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而外国学者对于这一期间的中国城市生活研究著作也有不少,如关满屯《天津商界:一个中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卫·斯特兰德《人力车的北京:二十年代的市民与政治》7、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8等。

日本学者关于中国近代省区和城市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日本人编的《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9、《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10、以及市野政子的《上海平民生活》11等。

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的各种“老城市”著作,如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老上海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北京旧闻丛书》和《老北京丛书》,还有江苏美术出版社相继推出的“老北京”、“老南京”、“老天津”、“老西安”、“老广州”、“老昆明”、“老杭州”、“老武汉”等一系列老城市史书,均为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拓展了研究的道路。

然而综观这一些城市生活研究,除了一些论文成果之外,缺乏了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及市民阶层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其实广州作为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一个城市,其城市生活之丰富,并不逊于上海,所以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时尚生活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可探索空间,而且这一研究能够加深理解广州这一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广州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1925年至1927年初,由于国民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南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广州,其活跃的政治气氛与相对稳定的环境带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处于十分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市民们不仅热心关注政治发展,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交际娱乐充满热情。

在这一时期,广州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事物,并在与传统的冲突交融中,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城市文化。

这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可以看到,虽然这是一份由国民政府所控制的报纸,在主体言论上是偏向于政府方向的,但是也不乏有些市民讨论政要得失的文章刊登,从政治事务到社会建设,有识之士或者爱国青年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一条自己的道路,人们有的积极于讨论时政热点,评议政府得失;有的则致力于呼吁建立市民卫生观念,提高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上;大家各抒己见,或争论不休,或惺惺相惜,好不热烈。

但除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之外,《广州民国日报》上也有刊登市民对于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小文章,有讽刺的,有猎奇的,语言莫不生动幽默,读来让人觉着有趣可笑,《趣碎》以及《小广州》等栏目,就是这样一些休闲副刊。

里面的文章,让人得以一窥当时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百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青年男女的服饰时尚观,从众多文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时髦青年对于时尚的追求,并不逊于现在广州街头的潮流男女。

二、剪辫与烫发:发型流行的演变头发自清朝开始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存在着某种重大意义,从清入关的拒绝剃头留辫,到辛亥革命提倡剪辫,无论哪一时期,头发的改革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5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6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7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8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3年)9高桥孝助等编《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东方书店1995年10“横滨与上海”共同编辑委员会编《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横滨开港资料普及协会1995年)冲击。

然而,这些都是针对与男性的头发,至于女性的,除了分辨已婚与未婚的发髻外,似乎一直都没有重大的变革。

但是到了满街吹着改革与时尚之风的民国,许多走在前端的女性也开始捉摸着改革自己的发型。

在剪发风潮兴起之前,时髦的女子们不甘于平凡,将传统的发髻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横爱司、直爱司、鲍鱼头、双髻头12等等。

到了1927年前后,广州城内女子们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剪发风潮,特别在学校女学生之间。

当时报纸上登过这么一则轶事:有一女学生背着父母,叫同学帮自己将辫子剪去,满足了自己的爱美之心。

但当她将剪下的头发带回到家时,立刻引来父母的一阵哭嚎,父亲要求“将辫悬于祖先牌位前,并作罪状一纸,贴于其上,以为后世子孙戒”,而作母亲的却认为女儿的头发也像是自己的骨肉一般,“须珍藏之,不能如此暴露”。

13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市民讨论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不时可见,除上面所说的,还有议论天津政府禁止女子剪发的讨论14,作者对于天津女子的遭遇的同情,反映了当时部分广州市民对于女子剪发潮所持的开明政策;而诸如《当然要剪发》一文作者以讽刺的语气表达了对于女子剪发的不满;《女子剪发之害》也表达了作者认为女子剪发既不方便又浪费金钱的想法;《女子的剪发与剃发》的作者讽刺的认为既然剪发“经济美观”,还不如彻底一点剃发的好。

15诸如此类的文章,至少反应了当时喜好向报社投稿发表自己一番意见的中年知识分子对于女子剪发的意见,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对剪发拥有极大热情,即使有人再三反对,也不能阻止她们爱美之心的追求。

当女孩们都把原来的麻花长辫剪掉了,那么接下来一步要如何将其打扮成时髦的装扮呢?当时所流行的发型,有所谓的“椰壳桩”,顾名思义,即是头发如椰壳一般,短而齐,还要求“攀而且松”16。

听似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短发,还被当时的时髦女子们发展出多种形式,诸如斜掠钩发式、覆额钩发式、后掠垂叶式、中分平前式、偏掠式、挑发式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刘海及两鬓头发的不同样式而起的名字,刘海分开可以有斜掠和后掠,还有只梳到一边再特意弄成一弯钩性,再不然就是垂于额前,还要求要留到快遮住眼睛的长度方才算时髦;两鬓有的弄成一个弯钩形,露出耳朵,有的则像垂叶般自然梳下,遮住耳朵;至于后脑勺,还有所谓后舌式,即将后脑勺中间部分的头发修剪梳理成像垂叶尖朝下的样子17。

这些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发型名字,莫不体现着当时时髦女子对于时尚的自我演绎特点。

除了剪发,到30年代左右,从上海兴起的烫发风也传到了广州,女士们纷纷烫起了一头的曲发,从额前到脑后,纵向地烫出许多的波纹。

一开始是短发,再到后来发型才慢慢多了起来。

然而,并不是只有女子才如此注重自己的头发,男子也会,只是花样变化并不如女子那般多。

剪辫以后,男子发型以短发为主,先是模仿英国式,可能即为较短而且严谨的绅士发型;之后由于留美回国学生的影响,男子间渐渐热衷于学习美国式较为随意的发型,这体现了二、三十年代美国知识界与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渐渐扩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头发的传统看法,即认为头发是不可以随意改变或伤害的,所以变发问题才会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而民国时期的这一股股发型潮流,也正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要求。

虽然求美之心,古12倩文:《女子装束之将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

13明灯:《剪辫趣闻》,《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1日。

14佚名:《天津女子剪发不自由》,《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4日。

15《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5日、1926年11月22日、1927年2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