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政治学说和思想观点,能简要概括和评析孟子的政治主张;
2. 学习孟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并长于雄辩的特点;
3.理解课文所列文言实词的语义,归纳并能辨析多义词的各种义项,积累句式知
识。
二、学习重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孟子散文用比喻、善雄辩的特点;
2.积累文中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实词的有关特点;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2.利用字词典,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及重点字词在课内予以解决和落实。
3.理清文脉,在教师指导下诵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分析孟子散文特点,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二)问题探究
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本。
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
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
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2.孟子是如何回答梁惠王的问题的?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战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暗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论,从反面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同时自然导出下面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施仁政。
3.孟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分三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发展生产是基础;二)养育教化百姓是中心;三)实行仁政是根本。
4.如何理清全文的层次脉络?根据线索
背诵全文。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不违农时
l)发展生产不竭鱼鳖王道之始
不毁山林
五十者衣帛
2)养化百姓七十者食肉王道之成
数口之家无饥
颁白者不苦
不检(反面)
3)不施虐政不发(反面)实行仁政
不罪岁
5.本文写作上体现了孟子散文什么特点?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人股;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二)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A.曳(yè)兵跨(偏旁应为“三点水”)(kuā)池鸡豚狗彘(zhì)
B.数罟(gǔ)胜(shēng)用涂有饿莩(piǎo)
C.丧(sàng)死庠(xiáng)序赈(zhèng)济百姓
D.孝梯(dì)黎(lí)民颁(bān)白者
2.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完全正确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荒年。
河东凶亦然: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B.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皇帝的谦称。
数罟不入跨(偏旁应为“三点水”)池:数罟,细密的网。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检,节约。
D.黎民不饥不寒:黎民,老百姓。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分发食物。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加横线词语意思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