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民族中学德育问题与管理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中学德育问题与管理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中学德育问题与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对民族中学德育情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民族中学德育的实施政策,从教师、学校和政策层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民族中学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05-01
德育为五育之首,道德教育一直是民族学校教育的焦点。

近年来,社会急剧变迁,造成制度的转变,青少年品格与道德意识日渐薄弱,青少年的品格与道德教育已亮起红灯,民族学校道德教育已受到极大影响,倘若民族学校无适当的配套措施,将有极大的影响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

这是所有关心青少年教育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议题。

1 我国民族中学德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品德教育,无论在方法或评鉴方面仍不成熟,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术界长期投入品德教育相关主题的研究多偏向且限于哲学性探讨,因而在课程研究基础与实践策略上,难以累积成果;二是教育政策受限于政治因素,许多教育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缺乏永续经营的具体规划,以致品德教育的推动缺乏长期的教育目标与功效;三是校园在面对繁复的校务与政策推行之余,对于品德教育之推动多半变得有心无力,或是不知如何使力,因而校园中的品德教育或是被忽视,或是停留在以往的习惯养成生活教育,或是在
训诫中反成教条式的负面潜在课程。

1.1 教育政策应具备长期规划与延续性
道德教育难以有立竿见影之效,故需教师长期投入、付出。

鉴于道德教育之重要性,教育机构应拟定相关道德教育政策,并协助民族学校进行道德教育长期规划与课程设计,避免因教育机关领导变动等因素导致政策更迭现象,以使民族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有依循之方向。

1.2 提供民族学校道德教育相关资源
教育主管机构虽然疾呼道德教育之重要性,但为避免道德教育流于口号,教育主管机构应提供民族学校道德教育相关经费、教材与课程教学指导手册,让民族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有其依循之方向与依据,以形塑道德氛围校园,引领学生朝着道德教育目标实践。

办理相关进修成长课程活动,以提升教师道德领导的运用,教育机构除了可以在精神层面对教育工作者予以肯定与鼓励,提振其工作士气,肯定其服务价值之外,更建议教育主管机构多提供相关道德议题之研习或进修课程等管道,以强化教师道德教育专业知能,活化教学,让每位教师皆能有效领导学生、关心学生,共同为道德教育愿景而努力。

2 构建民族中学德育体系
2.1 “民族中学德育领导教育指标质性指标”的运用
各民族中学应该以教育领导机构的教育指标,发展各校愿景、目标、特色,亦可依照发展指标,体察民族学校目前在道德教育成果
上的表现,以检视民族学校执行之成效与可发展的方向。

2.2 民族学校要扮演道德教育启动与实践之角色
由于制度、政策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环境的转变。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老师在价值观和道德上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式微,而道德教育却是民族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民族学校如何提升道德的增进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是当务之急。

因此,校园里要强化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

而德行该如何培养,最基本的原则是民族学校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道德教育目标进行规划,着手落实,师长更应以身作则给予身教,使道德教育落实在民族学校的每一个活动与场景中。

2.3 民族学校应建立道德教育支持系统
民族学校外在资源的运用,对于民族学校在施行道德教育时,有极大的助益,民族学校应积极规划整合外部资源。

小除了教育单位、行政单位等这些公家机关之外,一些私人单位也可协助民族学校推行道德教育。

民族学校平时应多参与各种外部活动,与学校周边相关单位保持联系管道畅通,藉以维持良好关系,亦可善用民族学校本身的专业人力资源,提供各项睦邻的活动,加强与外部单位的友好关系,以便进行外部资源凝聚及整合、运用,以遂行道德教育目标。

2.4 民族学校各项活动要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
民族学校应精心规划、安排各项学习活动,将道德内涵融入活动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行为模式,并内化成其价值观念。

如办理各项艺文竞赛或表扬好人好事,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等,特别是要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开始,使抽象的道德议题转变成具体感受的形象,以增强教育效果。

2.5 民族学校应引导家长注重道德教育
民族学校有心要推行道德教育,最好要有师长参与,可以学校统一组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共同为民族学校道德教育努力。

民族学校成立之推行道德教育相关组织,其成员最好有家长参与,以透过沟通、联系,化解歧见,凝聚更多能量投注于道德教育之施行,以落实道德教育目标。

2.6 民族学校应针对道德教设置评鉴机制
民族学校单位应针对民族学校的客观情境进行评析,设置道德教育施行评鉴机制,包含计划执行内容评核、经费的运用评核等,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道德教育推行的进度、修正目标与实施方式,以成为具有自我调节机能的组织,以落实道德教育目标。

3 重构民族中学教师角色
3.1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师生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资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德行和情感状态,道德教育才能有成效,因为学生在民族学校中,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师。

很多时候老师的言行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影响学生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

因此,教师期勉学生做到的行为,教师也一定要做到。

楷模学习可收潜移默化之功,教师的人格特质、行事风格、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
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3.2 教师教学要重视道德议题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课程,教师若重视教学目标,都会与道德议题产生关系,因此,教师本身要有自信与价值,和学生分享丰富的生命经验。

老师是启动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故教学过程回归到德议题,师生同心协力,才能落实道德教育初衷。

3.3 落实班级里的品格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在上课中,教师就得努力营造师生互相信赖与关怀、尊重的氛围。

教师与学生订定班级规约,要尽可能和道德的体验与实践结合,从日常的洒扫应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开始,进而爱班爱校,服务民族学校与社会,引导学生做正向思考,以具体的行动体现学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 d,著.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54.
[2] 李少伟,吕艳华.谈和谐校园环境及其隐性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37-38.
[3] 张香云.中学生道德体验教育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