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性肿瘤》PPT课件

《职业性肿瘤》PPT课件


次小剂量接触致癌物,甚至一个致癌物分子就可
能导致DNA改变,启动肿瘤发生。
按照这种观点,致癌作用不存在安全接触剂量,
人类不应该接触任何致癌物。
10
关于有阈值的理由
即使单个致癌分子可能诱导细胞的基因改变,但这个 分子达到靶器官的可能性在小剂量时是很小的; 致癌物还可与细胞其他的亲核物质如蛋白或DNA的非 关键部分作用而代谢。
有前期变化(增生、硬化等),肿瘤是“继发产 物”,为此有可能确定其作用的阈值。

目前主张有阈值者获较多支持,国外已据此规
定了“尽可能低”的职业致癌物接触的“技术参
考值”。但阈值问题并没有解决。
12
(三)好发部位
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 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常接触的 部位发生或直接作用的靶器官。 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皮肤和呼吸系统是职业 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13
职业性肿瘤还可出现:




有时可能累及同一系统的邻近器官,如致肺 癌的职业致癌物可引发气管、咽喉、鼻腔或 鼻窦的肿瘤; 有时可发生在远隔部位,如皮肤接触芳香胺, 导致膀胱癌; 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 砷可诱发肺癌和皮肤癌。 少数致癌因素可引起广泛的、多器官的肿瘤, 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癌、皮肤癌、 骨肉瘤等。
能坚持工作者。
诊断及分级标准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 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间休息,症状消失,尚能 恢复工作者。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 可出现混合型。 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工作者。
肯定的。
由于职业和非职业肿瘤在发展和临床症状上没有差异,
同时所诊断的职业肿瘤具有法律补偿性质,因此各国的职 业肿瘤名单也有所不同。
4
(三)我国职业病名单中职业肿瘤名单
①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②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③苯所致白血病;
④氯甲醚所致肺癌;
⑤砷所致肺癌、皮肤癌;⑥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⑦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⑧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四)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1)体温调节:
1)热的来源 *机体产热: ① 氧化代谢产热 ② 剧烈的体力劳动使代谢产热↑ *生产性热源: ①高气温→对流→体表→血循环→全身加热 ②热辐射→机体深部组织→加热 2)机体散热 *传导—对流: *辐射: *蒸发:
机体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散热,同时产 热也会稍降低→维持体温在一个动态平 衡状态。 但当环境中长期处于高气温、高气湿、 强辐射的条件下,机体在环境中的受热 和产热明显超过散热→热蓄积,如超出 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中暑。通常肛温 38℃是高温作业工人的生理应激范围的 上限值。
14
职业性癌的好发部位
(摘自Fischman M. L. 等,1990,略有修 改) 职业接触 发癌部位 4-氨基联苯 膀胱 砷及砷化合物 肺、皮肤?肝、血管肉瘤 石棉 胸膜与腹膜(间皮瘤)、 肺、喉、胃肠道,肾 苯 骨髓(白血病) 联苯胺 膀胱 双氯甲醚 肺 六价 化合物 肺 煤焦油沥青 皮肤、阴囊、肺、膀胱 煤焦油 皮肤、阴囊、肺、?膀胱 电离辐射 白血病、皮肤、其它 15
(2) 水盐代谢
失水 高温 出汗 失盐
水盐代谢紊乱、渗透压改变 血液浓缩→心脏、肾脏负担加重
失钾 →骨骼肌兴奋性↓→工作效率↓ 失维生素 (水溶性)→缺乏
(3) 消化系统
消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 高温
氯化物丧失→胃液酸度↓ 食欲下降 大量出汗 消化不良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 血液重新分配→消化道供血不足
细胞具有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有 杀伤癌变细胞的能力,如果癌变细胞被这些机制消灭, 那么小剂量接触的致癌能力将被降低; 一次击中是指一次有效击中,即损伤超过了其正常修 复或杀伤能力,若虽有击中,但尚可修复,就可能存在 “无作用水平”值;
11
有无“阈值”尚无定论

研究发现:多数致癌物致癌作用的发展过程均
(6) 神经系统 高温,热辐射→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的工作能 力↓、动作的准确性↓、反应迟钝→工伤事故
2. 热适应:
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三) 中暑 1. 中暑的分类
热射病(heat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采用接触年限来估算接触剂量。
五、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
1. 加强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2. 对致癌剂的限制与使用定出规程 3. 加强宣传教育讲究个人卫生
4. 逐渐建立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
19
第五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 的危害及其防治
一、高 温
(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 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 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5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一)潜伏期

研究表明在首次接触致癌物到肿瘤发生有一 个明显的间隔期,称为潜伏期。
肿瘤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 胞引发的,但最终是否发展或何时发展成为 肿瘤,受一系列因素影响: 如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 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 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


神经肌肉的自发 冲动 外周血管扩张, 高气温 热衰竭 皮肤血流量↑,导 强辐射 致脑部暂时性供 血减少所致 尿盐↓,体温多正常 头昏、头痛、多汗、口渴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BP↓、脉细弱、晕厥、体 温多正常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GBZ41-2002

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 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 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分化小细胞癌,铬多致鳞癌,家具工所致鼻窦
癌大部分为腺癌。
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以及高浓度接触所致
肺癌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则多为腺癌。 但不是绝对的。
17
(五)剂量反应关系
虽然致癌物阈值问题有争论,但大量研
究证明,大多数致癌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但致癌物不同,其致癌的强度有非常大
的差异。
由于长期的接触剂量资料不易获得,可
治疗原则

中暑先兆: 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 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 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 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 乱;对症治疗。
(四) 防暑降温措施
1. 技术措施 (1)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如自动化生产,热 源的合理布局等 (2)隔热
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包括:化学、物理和
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为主。
3
(二)职业肿瘤发展的历史
职业肿瘤的历史可追朔到775年,英国外科医生 Percival Pott首次报告扫烟囱工阴囊癌。 迄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认 与工农业生产有
关的人类化学致癌物或工业过程有40多种,其中20多种是
高温作业类型

干热型(高气温、强热辐射、低气湿)
湿热型(高气温、高气湿、低热辐射)

(三)高温作业的类型
1. 高气温、强辐射作业: 2. 高温、高湿作业: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 大量的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保持车间相对湿 度较高所致 3.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 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 还受到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 辐射作用。
三种类型中暑比较
类型 致病因素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热射病 高气温 人体散热困难 体温高达40℃以上、大量出 汗或无汗、皮肤干热、意识 机体热蓄积 强辐射 (日射病) 障碍、脉快而无力、呼吸浅 体温调节紊乱 高气湿 表。重者出现抽搐,昏迷。
大量出汗,钠、 肌肉痉挛,尤以腓肠肌为 高气温 甚,常呈对称性,伴有头痛、 钾过量丧失,水、 热痉挛 强辐射 电解质平衡紊乱, 口渴、尿少、四肢无力、
(2)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
噪 声( noise )
一、基本概念
频率 声波
1.声音: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 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 声音。
2.噪声: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被无规律地
杂乱组合, 波形呈无规则变化的声音 。
3.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都可称为噪声。
第四节
职业性肿瘤
一、职业肿瘤概述
(一)职业肿瘤概念
职业肿瘤: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
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
肿瘤,称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
或职业癌(occupational cancer)。
2
职业致癌因素: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
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
(4) 循环系统
表皮血管扩张→未梢循环血量↑→回心血量↓
高温 出汗↑→血液浓缩 血液粘稠度↑ 有效循环血量↓ 保障工作肌的活动,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 上述情况可导致心跳↑→心肌代偿性肥大 病理改 变。 高温作业还可出现收缩压↑,而舒张压相对稳定,出 现脉压差↑
(5)泌尿系统
高温 大量出汗→肾小球 和肾血流量↓ 抗利尿素分泌↑ 尿液减少 → 肾负荷加重 →尿中出现蛋白、管型
石棉
氯甲醚 切削油 芳香胺
(二)阈值问题
对于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
剂量,即超过这个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
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