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与控制摘要:施工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和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非常重要。
论述了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几方面的质量控制,对其他工程项目施工有着指导意义。
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及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建筑质量管理,对解决目前我国建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造就过诸如万里长城、赵州桥、北京故宫等许许多多令古今中外华夏儿女骄傲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宏伟建筑。
几千年过去了,现代建筑技术比古代发展了许多倍,但是,当我们在赞美我们祖先留下的、经过几百年、上千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的古建筑时,却不难发现如今我们的房子经常出现不是天窗漏水就是卫生间漏水或者墙面、地面开裂等令人讨厌的建筑质量问题,甚至建筑物倒塌的事故也时有报道,人们不禁要问,建筑市场到底怎么了?!
一、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质量是建筑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尤为重要,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
1、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有待规范
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及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比较混乱。
就建筑企业法人方面讲:
(1)行政干涉严重,违反建设操作流程,任意篡改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进度,从而不能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2)建筑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阶层松懈,建筑法人责任制不够完善。
(3)资金严重短缺,建筑工程运作有问题、压价现象泛滥,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建筑工程款项,造成盲目降低质量成本和管理质量投入。
(4)招投标工作不够正规,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设计水平降低、无资质设计、施工项目、监理队伍参差不齐。
2、施工不按程序操作,“豆腐渣工程”现象严重
(1)工程多次转包,层层收费、资金严重流失,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建筑企业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2)大量低水平、低素质的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施工经验大打折扣。
(3)施工不规范,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管理素质粗放,质量体系有待健全,质量把关松散。
3、质量监督力度不到位,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
操作性不强。
(2)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
(3)质检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往往表现于形式。
(4)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加强施工细节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成本
在施工中,往往一个细节的改进就可以使成本大幅度降低。
因此应经常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及建议,从中发现找出许多可以改进的环节及方法。
施工细节的注重与改进不仅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在于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进行细节改进,施工中小的不足不断被弥补,会使我们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得到持续改进,使施工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并不断提升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减少施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实施技术攻关,大胆尝试,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鼓励技术改造和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
同时,要学习同行业施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践应用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新方法、新技术的实施,既缩短了工期,又提高了工效,对生产成本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三、大力推行内部承包责任制
工程施工项目由于规模、类别、施工工期及进度控制等的差异,
造成有的施工项目无法均衡生产。
如有的项目规模比较大,施工项目工序复杂;有的项目每年只有短短几个月有效施工期,另外几个月由于其他原因而无法施工。
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施工项目内部承包制,以加强成本控制。
内部承包制,有别于工程承包。
实施承包制,就是划小核算单位,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和承包体的责权利关系,促使承包体(单位内部职工或分包方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它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工资与效益完全挂钩。
采取内部承包制可以分为单价承包和单项承包。
单价承包操作较为简单,而单项承包则较为繁琐。
这里只谈单项承包。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并为目前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积累管理经验,而且可操作性强,易于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此,必须针对建筑施工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制度,改进培训方法,完善培训内容,以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力量的质量安全。
督促建筑企业、行业单位等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强调专业化,尽快培育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建筑工程监管队伍,确保新形势下建筑质量安全的需要。
本人提出以上几点初步的解决思路,以求为建筑工程监管工作寻找一种可行途径,以促进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崔冠杰. 国大型工程管理[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
[2] 王胜万. 三峡工程投资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j]. 中国投资与建设,2007,(6)
[3]金德钧等. 施工项目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赵燕; 市政工程管理质量与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