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的护理

围手术期的护理

一、围手术期概述(一)围手术期的概念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

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

外科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是在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采取措施使病人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术中确保病人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残障,实现早日全面康复的目标。

(二)手术分类按手术的时限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估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围手术期护理(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1.手术前期的护理重点(1)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病人做好心理和身体护理。

(2)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1)一般资料。

(2)既往史及健康状况。

(3)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4)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5)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3.手术前期病人护理措施@pagebreak@⑴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

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强病人的控制感。

进行术前教育,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⑵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50%~60%,减少陪护。

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介绍病区环境。

⑶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护士向病人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帮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检查。

对于留取样本的血,尿,便化验检查,应向病人交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

皮肤准备:清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机会。

皮肤准备一般在术前一天进行。

病人清洁皮肤,修剪指(趾)甲,并备皮。

备皮的范围需要大于预定的切口范围。

呼吸道准备:目的是改善通气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

主要措施是戒烟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训练。

如病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应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胃肠道准备: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

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

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

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赛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

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

④排便练习。

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为适应手术,术后变化的练习。

⑷手术晨护理: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

检查皮肤及胃肠道准备。

嘱患者排尿,决定是否置胃管和导尿。

取下发夹,假牙及身上饰品。

@pagebreak@擦去指甲油,唇膏,眼影等。

准确及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将病历,X-线片,术中特殊用药等一并清点,交给手术室接送人员。

记下家属姓名,联络方式。

4.手术前病人健康教育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技巧是: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言语进行交流;告病人各种事项,动作的理由或原因;多种教育方法并用。

术前病人应掌握的术后基本活动方法有:深呼吸,有效咳痰,体位改变和肢体功能锻炼,练习床上大小便。

(二)中期病人评估及护理1.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室应邻近手术科室和相关科室。

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

适宜温度为20~24℃,湿度为50~60%。

2.手术中病人的护理包括评估及文件记录,体位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观察。

(1)手术体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方便术者操作;对呼吸、循环影响最小;不使肢体过度牵拉或压迫而受损;肢体不可悬空放置,应有托架支脱。

常用的手术体位:仰卧式、颈仰式、头低仰卧式、俯卧式、肾手术式和膀胱截石位。

(2)手术野皮肤消毒:消毒用药液不可过多;从手术中心开始/,用力稳重均匀环行涂擦;消毒范围应超过手术切口所需面积。

(3)手术过程中的观察: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发现病人的不适,或意外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三)手术后期病人的评估及护理1评估@pagebreak@(1)麻醉恢复情况。

(2)身体重要脏器的功能。

(3)伤口及引流物情况。

(4)情绪反应。

2.护理诊断(1)焦虑、恐惧:与术中放置引流管、术后身体不适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与手术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呕吐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伤口疼痛、管道约束有关。

(5)自理缺陷:与术后疼痛、虚弱、活动受限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手术创伤、机体负氮平衡有关。

(7)腹胀、便秘:与术中操作、术后活动减少有关。

(8)尿储留:与麻醉、排尿习惯改变,直肠、肛门手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9)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

(10)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麻醉和疼痛有关。

(11)低效型呼吸形态:与疼痛、敷料包扎过紧有关。

(12)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13)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康复知识有关。

@pagebreak@(1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等。

3.护理措施主要是维持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实施出院计划。

(1)术后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4―6小时。

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颅脑部手术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如病人伴有休克,应取仰卧中凹位,即下肢或床脚抬高20度,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15°的体位。

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2)生命体征的观察:大手术后一般每15~30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一次,至少连续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后可改为每60min测量一次。

小手术后可每1~2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小时一次。

体温一般为每2~4小时测量一次。

(3)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1)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有呕吐物及时清除。

给氧。

如发现病人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应立即查明原因,尽快处理。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床上翻身、变换体位,鼓励其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平衡:给与静脉补液。

记每小时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

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液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契压、尿量、尿比重、脉搏的变化调整补液量。

定期取血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3)重建正常饮食和排便形态:术后饮食形态的恢复步骤由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病人的反应来决定。

要鼓励病人及早恢复经口进食。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带有胃肠减压者,术后24~72小时禁食、禁水,经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

术后需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记录自行排尿的时间。

4)控制疼痛、增进舒适:麻醉作用过去之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术后当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剧烈,24~48小时后痛感会逐渐减轻。

切口痛与切口的大小、切口地部委、体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适体位、药物止痛和减轻焦虑。

使用要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止痛剂的作用时间因药物、剂量不同,以及病人的疼痛强度,对药物的吸收、转换和排泄能力的不同而异。

@pagebreak@对执行的各种处理和操作向病人进行解释,教导病人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

5)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按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冲洗;不过久留置各种引流。

6)并发症地观察及预防呼吸道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水肿、肺栓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最常见的有肺不张和肺炎。

呼吸道护理问题的主要相关因素;(1)有吸烟史。

(2)术前有呼吸道感染。

(3)术后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4)麻醉剂、气管内插管和氧气吸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增多。

(5)术后疼痛剧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

(6)术后缺乏活动。

(7)开胸手术导致肺泡萎陷。

(8)麻醉性止痛剂的应用。

呼吸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1)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

(2)术后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卧床病人做床上移动和翻身。

(3)鼓励病人每小时需要重复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两个小时作咳嗽咳痰一次。

(4)观察痰液的外观、性质。

痰液粘稠,带有颜色,或有气味,给予雾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药稀释痰液、控制感染。

(5)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6)避免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继发感染。

(7)评估病人是否有呼吸不畅和咳嗽抑制现象。

给止痛药物之前数呼吸,若呼吸次数低于12次每分钟,不能给药。

(8)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术前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尽量不用吸入麻醉。

胃肠道并发症:多见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急性胃扩张,多数为麻醉反应以及术中暴露,手术操作刺激的神经反射性反应。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缺氧,精神心理因数也可能是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

腹腔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正常恢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

一般情况下肠管功能的恢复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

此时肠鸣音可以闻及,术后48~72小时整个肠道蠕动可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和排便。

由于术后禁食或进食过少,术后早期便秘属正常情况,不需处理。

如果术后已进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则需要采取通便措施。

胃肠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胃肠道手术术前灌肠,放置胃管。

②麻醉前给药。

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早纠正低血钾、酸中毒等。

④术后禁食,留置胃肠减压3~4天。

⑤卧床病人取半卧位,坐床上移动和翻身,腹部按摩。

⑥协助病人早期进行术后活动、下床行走。

⑦严密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⑧给予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

@pagebreak@泌尿道并发症: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

术后8小时病人仍未排尿,耻骨上有明显浊音区,既表明有尿潴留。

尿路感染多发生在膀胱,感染蔓延后可形成肾炎或肾盂肾炎。

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征,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或脓细胞。

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①尿潴留。

②留置导尿③摄入水分不足。

秘尿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术前锻炼床上排便。

②术后鼓励和协助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或站立排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