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学生自学教材第十章。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学生自学教材第十一章。
第三节国外的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
传统方法一般包括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种;现代教学方法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诸如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一、两种传统自有外语教学以来, 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种是代表着学校教育正规性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其特点是突出书面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语言之间的对比与翻译, 强调语言学习的正规性和学术性。
一种是起源于民间的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突出口语教学, 旨在解决实际语言需要。
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使用语法—翻译法教授现代语言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30年代这100年期间; 直接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 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衰退。
传统的语文学(philology) 研究集中于书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 语法—翻译法的出现实际上最早用于教授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后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习的需要被引入现代语言的课堂。
直接法在中世纪法语作为欧洲上层社会交际共同语时期就用于法语教学。
到了19世纪, 倡导在学校中使用直接法的人物主要是法国人和英国人。
19世纪末语音学建立, 语音学家加入这一行列。
当时的语音学家如英国的Henry Sweet、德国的Wilhelm Vi♉e♉tor 和法国的Paul Passy 等都是参加教学法改革的代表人物。
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成立, 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记录全世界语言的音标体系, 使语言教学成为一件简单易行的事。
1882年Vie tor发表《语言教学必须从头开始》(Der Sprachunterricht muss umkehren) 一文, 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强调对于教师要进行语音学的培训。
1899年Sweet发表《实用语言教学》(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一书, 首次提出语言教学的4个原则, 即: 严格筛选教学内容、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分项培养听说读写、循序渐进编排材料。
二、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趋向在一度作为外语教学大国的美国, 直接法占统治地位达50年之久, 直到1929年Coleman报告提出当务之急要解决阅读问题, 教学方法一度以阅读法取胜。
后又因美国卷入世界大战的需要出现了“军队法(the Army Method)”, 并在战后演变为听说法, 即我们所熟悉的“听说领先”的原则。
本世纪40年代以后至70年代期间,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又称口语法[Oral Approach]或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分别统领美英两大外语教学强国。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英语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 英语教学成为美英两国的一大“产业”。
同时也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物质上的保证, 这两种教学方法比以往更强烈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语言学方面,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听说法提供了大量的句型研究成果, 使教学中出现了句型训练的方法。
在心理学方面, 行为主义为之提供了重复操练、语言即习惯等理论依据。
在科学技术方面, 录音机的出现带来了语言实验室的诞生, 句型操练成为一种高度机械的练习。
欧洲的描写语法为英语提供了比以往更为详尽的语言的用法描写, 为视听法进行词汇控制和语法控制提供了可靠保证。
英国人更是充分利用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为教材配制了精美的漫画和幻灯片, 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听说法把学生当做动物, 机械地进行习惯形成的操练, 常被人们批评为不人道。
相比之下, 视听法更具人情味儿, 因此这一派的代表教材如《核心英语》(Kernel Lessons) 和《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一被介绍到我国就大受欢迎, 经久不衰, 大大超过了人们对于《英语900句》(English 900) 的狂热程度。
三、社会—心理趋向60年代以后,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人们对于语言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 不断进取的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又在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这主要表现在先是出现了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后演变为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如果说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notional syllabus) 的形成表现了一种对于语法大纲(grammatical syllabus) 和情景大纲(situational syllabus) 本身缺陷的不满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话, 那么, 交际法则体现了一种向着传统教学法方向的反弹。
功能—意念法摈弃语法结构作为教学大纲的主线, 而交际法则巧妙地运用辩证的观点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既体现语言交际功能, 又对语法结构进行有效控制的对立统一体。
交际教学大纲(communicative syllabus) 既不是以语法项目来体现, 也不是通过使用语言的情景来体现, 更不是简单的语言功能罗列。
交际大纲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 表现要表达这一主题所需要的重点语法结构和语言功能。
难易程度的控制还是由语言结构来体现。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 交际法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
尽管随着交际法的出现, 一些所谓的“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被人们设计出来, 但交际法的原则告诉人们重要的是什么有用, 而不是什么时髦。
因此进行交际法的师资培训必须包括所有教学方法的培训, 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来选择每一堂课的具体教法。
与此同时, 在大洋彼岸, 一个“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也在形成。
这个方法有比较翔实的心理研究基础, 在教学大纲上颇似交际大纲, 但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观点, 至今也尚未编写出象样的教材, 在此不多赘述。
四、融合的趋势最近些年, 作为“后交际法(pos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人们考虑的方面更加全面。
这些方面包括交际法向传统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回归(如重新探讨文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等, 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更为全面的场景。
第四节我国的外语教学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学1979年3月29日, 我国原教育部向全国印发《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
从那时起, 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是迅速而有效的。
经过大量的派出、引进、研讨和实践, 外语教学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大好局面。
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上突飞猛进的时期, 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对人们外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也为外语教学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创造了有利时机。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 与国际接轨的范围日益扩大, 可以预言, 对于外语教学的需要将会长期地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持续下去, 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集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外语教学队伍。
许多同志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 回国后将这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的路子, 外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的外语能力不断加强。
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 进一步开展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 对于指导今后的外语教学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外语教学趋势1. 重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用语言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其核心部分是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 分别研究语言的声音、结构和意义。
近年来出现的语言学新学科还有: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和研究会话结构和篇章结构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 以及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关系的心理语言学、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知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跨文化交际学等交叉学科。
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使之更具翔实的理论基础, 进入外语教学的良性循环, 有助于外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强调外语教学的目的性, 用交际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70年代以来, 人们重新认识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一看法上达成新的共识, 外语教学的观点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交际活动有两大特点:一是目的性, 二是功能性。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人而异, 想要表达的功能也成百上千(甚至更多), 外语教学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依照学习者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功能来组织教学, 使学习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以致用,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循序渐进、按步就班的系统教学的思想。
当然, 共同的基础仍然是重要的, 人人必会的。
舍此基础而过于强调目的和功能好比空中楼阁, 是不可取的。
3. 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外语教学方法, 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
由于上述外语教学的交际原则, 外语教学的方法不再拘泥于一家之言、一宗之法, 而是兼收并蓄, 发挥各家之长。
我国80年代以前的外语教学方法基本上是采取单一的语法—翻译法, 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 逐渐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 听说法、情景法、功能法、交际法等一一进入课堂, 使不同目的的外语教学有了多种教学方法可供选择, 教学形式灵活, 教学效果显著。
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语言学主要包括外语教学理论、语言习得与学习理论、测试理论等, 是指导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4. 分析话语结构和语篇结构, 用语言学新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60年代以后出现的语用学、话语分析、篇章语言学等新的语言学科使语言研究进入句子以上的结构。
这些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当中, 使学习者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进行自然的语言交流方面得到了新的收获, 意识到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不单单是对于句子的分析。
着眼于对于一个较长语段的整体分析, 才能准确地把握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因此, 当今的外语教学除重视语音、句子结构和词义以外, 还增加了对于语流、语境、语体、语域的分析, 使学生在外语的理解和使用方面见木又见林。
5. 比较不同文化下语言行为的不同,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