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另外一种方法是从中心句找中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 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概括事件和总结中心的方法
1、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2、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 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 品质(现象),表达了我……之情。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 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 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 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 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 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 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 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简单来说就是回签三个问题:谁干了什么?谁怎么样?表现 表达了什么?
Page 24
七.有关修辞的答题技巧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借代、反语)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对象)的 ******(特性)。
2. 排比:
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强调了…… (特征) 突出了……(特征)
小学生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2020/6/15
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3、复读全文,考究答案。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 提炼中心大意 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
答题扣词 尽量要点齐全
Page 3
人、事、 情、理
题干中的 关键词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 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 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 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节选自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
分析:四句话中
很显然第一句是一 层,第二、三句是 一层。最后一句是 一层。再提取每层 的要点词“茂 盛”“ “绿叶”
(节选自四年级语文《观潮》)
问:请简析上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四.概括某段大意
1、组合法:将每一段的意思叠加起来。 2、总结法: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语句来表 达。 3、摘抄法:找中心句
解答过程
第一步
•划 分 层 次
第二步
• 提取 重点 词语 句子
第三步
• 总结 答案
“瞻前顾后”
解释词语的方法: 1、用近义词来解释; 2、抓住关键字解释; 2、联系上下文,说明词语意思。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联系上下文,解释句子 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思。
联系上下文,解释句子 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思。
字面
中心 思想
生活 实际
(三) 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B总领下文; C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D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 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桂林 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八)某句话中某个词、句换成 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技巧: 第一问:一般情况是不行的。 第二问: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 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 成……,与事实不符。
2、文中:
承上启下;(最多)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示例: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 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 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
6、说明文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 今后该怎么做。
六.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一般采用的是主要内容加说明的情理的方法。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 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 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 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 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 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 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 管 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 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 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 人宁可自己吃苦, 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3.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
反问:强调答案,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对象的特征) 突出了…… (**对象的特征)
5.反复:
加强语气,强山,游览过红叶似
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 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 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美丽”,最后整合答案:主要写了榕树美丽 茂盛的叶子。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精神.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是某种 道理.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 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 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 道理。
5、诗歌阅读多半是抒发某种情感 情。
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善待”换成“对 待”, 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善待指友善地对待, 好好对待的意思,包含了人的一种好意. 而对待体现不出这种情感。
答题技巧: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 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