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计30分)1.“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2.“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3.“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模式。
该系统模式具有: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特点。
4.“知沟”: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5.“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6.“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即五W传播模式。
7.“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8.“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知识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里的。
基模跟其他知识表征的分别在于它的涵盖面较阔和较有组织,但也较抽象和模糊。
由于这些特点,很多人觉得基模这概念难以掌握。
9.“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10.“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1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在1968年就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对这一概念作出论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流行现象。
12.“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 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论的核心内容:①社会机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13.“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时,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14.“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15.“电子乌托邦”: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17.“主流化效果”:这里所说的主流化并不意味着向人口中大多数人靠拢,而是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所设定的意识形态靠拢,它是便于顺利统治而制造的“主流”。
18.“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实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19.“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0.“从众”:个人受他人行为的影响,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请概要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②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这一观点是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或不同个体,对同一媒介冷热度的感受不同。
④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试分析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答: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①感情释放;②愿望的想象;③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②日常生活的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③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⑤社交的手段;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对电视的调查:①心绪转换效用;②人际关系效用;③自我确认效用;④环境监测效用。
(3)如何正确理解“新闻框架”理论。
答: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成做框架效果。
(4)请概述“知沟”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
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
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
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5)请概要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并尝试分析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适用性。
答: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
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②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③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④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⑤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⑥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
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