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_图文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_图文
2016年2月
政策名称
发布单位
简介
国家发展改革委、 • 电动汽车(含混合动力汽车等)生产企业要负责回收、处理其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科技部和原国家
销售的电动汽车的蓄电池”;
环保总局
• 要求将废蓄电池等危险废物交给有资质企业进行处理。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
准入管理规则》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中四、营销和售后服 务能力要求应当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 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并有能力实施。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已由2012年的0.07%跃升至1.46%(截至2016/08) 中国规模化推广电动汽车已约6年,最早应用的动力蓄电池已开始退役
201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例已达62%,2016年1~8月,这一比 例更是达到73.88%
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市场逐渐启动,需及时加以引导和管理,推进动力蓄电池有序回收
严防重金属污染。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 用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 在“加快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环节,提出“研究制定动力电池 回收利用政策,探索利用基金、押金、强制回收等方式促进废 旧动力电池回收,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 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环 境 保 护 部、 商务部、质 检 总 局
跟随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势,动力蓄电池出货量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 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4年的3.7GWh攀升至2015年的15.7GWh。而今年上半年出货量继续保持强 劲增势,1~6月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67GWh,占比达去年全年的42.5%,与去年上半年2.72GWh 相比,同比增幅达1.45倍
再生 利用
• 完全拆解、 破碎;
• 原材料提炼。
3.1梯级利用
一般而言,动力电池从汽车市场退役后仍然潜藏较大的剩余价值,其容量和功率性能仍可 满足多种应用场合的需求,如UPS、通信基站、场地车辆、风光发电储能、路灯等应用;
从成本角度,应优先进行Pack级的梯级利用,其次是模组级,Cell级不推荐; 梯级利用技术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存在大量的难题需要解决,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广。
普通金属材料 塑胶材料 正、负极贵金属材料
整车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是责任主体
Battery Information
电池 退役
达不到车用条 件,剩余容量 70~80%,从电 动汽车上退役
梯级 利用
• 无损拆解, 容量和剩余 寿命检测;
• 筛选、配组; • 二次利用。
电池包或 模组
• 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负责回收安装在整车上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指系统生产企业)应负责回收其销售给独立电池经销商(整车生产企业售后体 系之外)的动力电池,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应负责回收报废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 明确对动力电池产品采用编码制度,具体编码工作由生产企业负责,国家汽车标准化主管部门应 尽快制定动力电池产品编码标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含进口商)应对所生产(或进口)的所有 动力电池产品进行编码,并建立可追溯系统。编码应具有与产品的唯一对应性。编码应标识在动 力电池产品显著位置,且具有较高的牢固性。
• 梯级利用企业在销售电池时应在电池表面贴自有商标并明示该电池产品为梯级利用电池,并负责 其销售的梯级利用电池的维修保养和再次回收。鼓励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含进口商) 与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合作,根据废旧动力电池的容量、充放电特性、使用安全性等实际 情况判断可否进行梯级利用。
• 明确从事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条件以及电池的拆卸、贮存、运输、放电、拆解、热解、 破碎分选责任主体,指导相关企业建立上下游 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防止行业无序发展。对电 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生产、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方面 均做出了规定。提出了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 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 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 行办法》
探索生物冶金法。
• 严格按照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并积极参与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制定。
• 对符合要求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应进行分类重组利用。
资源综合利 • 用及能耗
努力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中先关元素再生利用水平,湿法冶炼条件下,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 98%;火法冶炼条件下,镍、稀土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7%。同时,应采取措施确保废旧动力蓄电池中 的有色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隔膜、电解液等零部件和材料均得到合理回收和处理。
• 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引导
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规划(2012—2020年)》
国务院
专业化的回收利用企业;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 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
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_图文.pptx
目录
一. 行业背景
1、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2、乘用车所占份额提高 私人消费市场已逐渐启动 3、动力蓄电池呈爆发式增长 回收压力大 4、规范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意义重大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7.47万辆,2015年销售33.11万辆,而2016年1-8月新能 源汽车销售已达24.5万辆,全年预计可能达到50万辆,增速明显
3.2再生利用
当动力电池的性能衰退到很低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材料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以三元材料为 例,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流程如下:
• 首先,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拆解到电芯级别,经过预处理、浸出、提纯、合成等步骤,得到材料前驱 体;
• 然后,将前驱体洗涤烘干,与碳酸锂按一定比例配比均匀混合,在氧气氛围下,进行分段程序升温 热处理,控制烧结温度和时间,再经过破碎、分级、除铁步骤,得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
材料预处理
材料合成
目录
三. 政策标准现状
1、现行政策体系 2、重点政策解读 3、相关标准
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数量的快速上升,部分动力电池开始进入报废期。政 府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经开始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
我国已发布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政策详见下表
发布时间 2006年 2009年 2012年 2013年 2016年1月
• 以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主要原 则,推动废旧动力电池有序回收,安 全、环保和资源化利用,优先鼓励再 利用,明晰相关主体责任义务
• 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利用应遵循先梯级 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利 用率
管理方式和范围
• 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行指导性管理, 国家有关部门将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待时机成熟后,国家发改委再会同相 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管理办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 《规范条件》对综合利用企业的企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条件,规 模、装备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要求,产品 质量和职业教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方面对企业 提出相应要求。
• 《办法》适用所有类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 业。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
2.2《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 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条件》和《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印发是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 用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有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综合利用是指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过程,主要包 括梯级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原材料能量回收利用等
• 应加强对运输、拆卸、储存、拆解、检测、利用等各环节的能耗管控,努力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 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通过ISO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具备完善的环境管理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要 • 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
求
• 应设有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和完善的安全环保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具有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事件
国轩高科
年产能6亿AH(未来年产能预计最高可达到10亿AH)的直属三厂8月正式投产
环境友好:防止环境污染,避免铅酸电池的悲剧重演 资源节约:原材料回收利用,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 成本最优:合理梯级利用电池残余能量,降低使用成本
目录
二. 基础知识
1、可以回收的材料 2、回收利用产业链 3、回收利用的方式
• 企业年综合利用能力应达到适度规模,并且厂区面积、作业场地面积应与企业综合利用规模相适应。.
规模、装备 • 和工艺 •
应选择生产自动化效率高、能耗指标先进、环保达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生产设备设施和节能、环保、 清洁、高效的新技术、新工艺。 禁止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设施设备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技术及工艺。鼓励综合使用物理法和化学法,
促进措施
• 国家鼓励企业对动力电池采用收取押金、回购、以旧换新等措施,提高消费者交回废旧动力蓄电 池的积极性。将探索把废旧动力蓄电池纳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征收范围。对梯 级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的技术研发、设备进口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动力蓄电池相关回收利 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国家将鼓励开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 收利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应急设施和处理预案。
• 应当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和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规范条件》针对企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条件、规模装备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环 境保护、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提出了规范性要 求(详见下一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