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第一节课堂学习管理概述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1.课堂学习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

2.课堂学习管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范四、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第二节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一、课堂气氛的含义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

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二、课堂气氛类型1.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

3.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4.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三、教师的领导作风与课堂气氛1.权威式领导方式,常常引起学生的高焦虑。

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

教师在场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

不过,当班集体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权威式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2.放任式领导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各行其事,造成无组织、无结构、放任自流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学生因不了解社会的要求、在课堂规范内应怎样活动、如何有效地同他人交往,常常会产生不现实的期望,因而不可避免会造成混乱,在课堂中问题行为也较多。

3.民主式领导:在民主式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喜欢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上呈现一派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学习气氛。

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得以发展,活动的独立性较强。

无论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的行为反应相差无几。

四、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一)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1.洞悉:洞悉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2.兼顾:兼顾指的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3.把握分段教学环节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

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照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

4.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1) 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

(2) 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

(3) 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篇幅较长,可以由几个学生接力朗读。

(4)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5) 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

二)教师的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

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三)教师的期望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

(四)教师的焦虑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维持课堂学习的纪律一、课堂纪律的含义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功能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四、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一)强制阶段(0-6岁)1.强制分为积极强制和消极强制。

所谓积极强制就是,当儿童做出不当行为时,成人通过语言、目光或身体动作使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心理上感到压力,从而放弃不适当行为方式,回到纪律的轨道上来。

消极的强制才有身体上的强迫,也就是体罚。

由于体罚存在诸多负作用,应该尽量少用。

(二)强化阶段(6-9岁)1.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了。

这时他们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

他们的行为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三)遵从集体阶段(9-16岁)1.这一阶段的儿童群体归属意识形成,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产生集体荣誉感,十分看重集体荣誉。

(四)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成年)1.大约从16岁开始,学生认为只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

2.这时是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

(五)民主平等阶段(成年)1.这一阶段是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级的阶段。

在群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共同商讨,为一个理想的目标,制定规则并实施规则。

这时的纪律,事实上已不是纪律了,因为它不是外部的要求,而是个体内部要求的外化。

五、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六、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一)什么是问题行为1.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学生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

在中小学校中,学生人格适应不良较常见的症状是注意广度小、多动、寻衅闹事、学业志向水平低和人格不成熟等。

1.厌烦2.寻求注意与地位3.过度活动4.性别差异5.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是有直接关系的三)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行为的调控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伙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第十二章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含义健康是躯体、精神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行为协调;●人格健全;●人际关系和谐;●积极适应和改造现实●智力正常正常人的智商是100左右,低于70表明智能有缺陷。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确认识现实,顺利学习、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

●情绪健康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表明人的心理不健康。

情绪是“心理的血压”,情绪稳定、心境愉快乐观是心理健康最重要、最显著的表现。

●意志坚强,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动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

他们不盲从、不臆断、不放纵,行动目的明确,做事有条不紊,反应灵敏适度,判断及时准确,行为协调统一。

●人格健全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

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具有协调性。

例如有与认识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使之适合目的行为的需要。

●客观的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和谐客观的社会知觉(对人认知)是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

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意的人际关系。

例如对人具有关注、同情心,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等等。

●积极适应和改造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心理健康常用标准第二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1)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一般来说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但由于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在客观上往往表现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的现象,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的发展,由此造成了一种矛盾。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往往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上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的偏离;要么是情感过程的发展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

这种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随时注意发现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由于个性心理结构的复杂多样,更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对个性塑造的不同作用,小学生在个性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很难保持平衡状态,往往会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进入小学后,学生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同家庭、学校的外部要求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加快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高;如果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要求和能力,同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外部要求不一致,则会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1.学习方面的问题2.情绪方面的问题3.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4.行为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社交退缩等三、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

3.再次是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

4.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1)“趋-避式冲突”。

这种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

2.特殊的人格特征(1) 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作为其发病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