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心灵充盈着浓浓的快乐和幸福一读书:愉快是最基本的标准在读书方面,我受周国平影响比较深。
他在《各自的朝圣路》里说:“愉快是最基本的标准。
”我很认可这句话。
又想起,有一次看一个有关读书的谈话节目的时候,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嘉宾回答主持人的“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一拿起某本书,就能很快地进入文字,并且激发你的联想和想象,让你迸发灵感,快速地产生创作的欲望,这就是一本合适你的佳作。
”所以,在读书方面,我喜欢看那些能让我心海澎湃心潮涌动的书。
比如,从教的第8年,我读到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是李镇西的《风中芦苇在思索》,它让我明白写文章并不难,把日常所见日常所思形成文字就是文章。
所以,我对它的感情要远深于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
而彻底改变我的一本书是朱永新老师的《享受教育》,那“享受”二字直接唤醒我的生命潜能,改变我的从教心态,尽管我知道朱老师有许多比这本书更优秀的著作,可是我仍然最喜欢这本随笔集。
人,就是那么固执,有时候。
还在读师范的时候,我就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也读过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可是我仍然惭愧地承认,当时我读不进去。
所以,拿起,又放下。
即使在从教之初,我也读不进去。
现在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知道原因在于自己的“基础太薄弱”了,不能从名著读起。
当这些性灵文字唤醒了我读书思考的欲望之后,我再来读教育名著,感受要深得多。
在自己“基础薄弱”的时候,大师的作品给我们以“高不可攀”的感觉,自己敬而畏之,觉得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于是怯怯地不敢前进。
但是,出自一线教师的作品却不一样,它们是一颗颗跳起来就能摘到的葡萄,激励我们“跳起来”,于是我们就有努力向上“跳”的欲望。
二精读:书海泛舟,心荷留痕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当我被一个人的作品迷住之后,我会上下求索,找齐他所有作品来研读。
比如当年读李镇西老师的《风中芦苇在思索》,读完之后,我很喜欢他的行文风格,真实随性,激起我心海的浪花。
于是,我到各个网站去搜索,找到他的所有作品:《爱心与教育》《从批判到建设》《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听李镇西读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建设》,一口气读完了,并写了不少读书笔记。
后来,我又遭遇到陶继新老师的文字,因为读陶老师的文字我同时拥有两种感觉——不仅仅让我愉快,而且也能激发我的灵感,甚至让我沉迷其中。
那时候他还没有出专著,我只得上网一篇篇地搜索、下载、打印,自己订了一本《陶继新文集》,一篇篇地研读。
这组《走近陶继新》的读书笔记,我一写就是10万字!当我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时,我为自己惊呼:这哪里是用眼去读啊,这分明是用心在读!这哪里是读啊,这分明是“煮字疗饥”!后来,我与张万祥老师的文字相遇,他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我一读再读,他的《新课标德育资料库》《一句话改变人生》《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破解班主任的难题》都是我案头的常备之书,几乎每读一本我都写了读书笔记。
没想过发表,只求倾吐,写完读后感,心灵充盈着浓浓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在陶老师的引领下,从2005年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在诵读《论语》《老子》和《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尽管没为之写下什么文字,尽管很多时候也不去参照别的解读资料,只是大声地诵读着,但经过长期的诵读,其中的要义正一点一点地渗入心灵深处,它们直接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态度,把我引领进一个相对高远的境界。
2006年,女儿开始随我读经典,也没有讲解,没有“棍棒施压”,我在读,她也在读;我在背诵,她也在背诵。
这种阅读方式正在逐渐地产生作用,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品质。
后来,无意中看到一则资料,说这种阅读方式被专家称为“素读经典”。
三博取:兴趣广泛,阅读为乐我读书太杂了,其实我知道有利也有弊。
但是,改不了。
1、比如做班主任工作,涉及到“管理”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我竟然对企业的管理感兴趣。
大量购进这方面的书籍,如《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赢在执行》(余世维)、《软战争》(路长生)、《第五项修炼》(彼得·圣洁)、《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治校之道》(陶继新)此外,还有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智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管理智慧等。
阅读这些书,我发现管理中有很多相通性,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学校管理,还是班级管理,很多东西是互通的,所以读了以后有“灵感忽现”的感觉。
有一次在《高万祥与人文教育》的书中读到他在学校文化的创建中给校园里的每一栋楼每一条路每一块石起一个美丽的名字,我欣喜若狂,因为在班级管理中我也是让学生给每一个宿舍起一个美丽的名字,这种“共鸣”带来的狂喜直接刺激了我的工作热情,让我更投入于班级文化建设中。
2、我还喜欢读成功学的书,如《做自己想做的人》(李践)、《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我行你更行》(张锦贵)、《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励志真言》(三毛等)、《拥舞生命》、《性格成功密码》……还有另一类书,我也将之归为成功励志书,那就是人物传记。
读人物传讯,就是和伟大的心灵在对话。
这两年,我读过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传记有:《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傅译传记五种》、《北大之父蔡元培》、《弘一法师》、《永远的奥黛丽·赫本》、《霍英东全传》、《搜索张朝阳》、《胡适口述自传》、《沈从文传》、《中国奥运金牌得主大写真》、《梁思成的岁月山河》、《精彩杨澜》、《飞得更高——孙正义传》、《勇敢抉择——卡莉·菲奥莉娜自传》、《墨迹——曾子墨传》、《人类群星闪耀时》。
读这些人物传记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罗曼·罗兰的话:“人类最优秀的人和你们同在,吸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
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盖上休息一会儿罢。
他们会安慰我们。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3、育人类的书籍,因为我是母亲,女儿是我心尖上的宝贝,为了提升自己爱的能力,这类书籍我也喜欢阅读。
在2007年,我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类书上,如:《非常父母》(作者:陶继新)、《和儿子一起成长》(作者:杨文)(多次反复阅读)、《我的事业是父亲》(作者:蔡笑晚)(反复阅读)、《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作者:刘卫华张欣武)、《阅读儿童文学》(作者:梅子涵)(反复阅读)、《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罗汉彦)、《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作者:叶小平萧芸)、《陶宏开:向网瘾宣战》、《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作者:孙云晓张纯颖)、《忠告天下父母·警惕童年恐慌症》(作者:孙云晓弓立新)、《生命课——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谆谆教诲》(作者:袁卫星)、《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会阅读的孩子更能成功》、《朗读手册》(反复阅读,写了读后感)另外有些书,我不好意思说了,那就是孩子阅读的彩绘本。
因为有一次同事们笑我:“你读儿童文学啊?!”那份惊异让我有些不好意思。
但,其实,优秀的绘本是一份营养非常丰富的汤,常喝不仅能美容面庞,还能美容心灵。
如《还是爷爷有办法》,一遍遍地阅读,一遍遍地为那“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可爱的爷爷感动。
最近一年,我和女儿读过的彩绘本有50本之多,她的书架上已经有了上百本书,这让她在小朋友面前多了许多优越感,她常常和小朋友交换书,她班里的小小图书角里,她捐的书多达数十本,她为此非常骄傲地对我说:“妈妈,全班我捐书最多!”我乐:“太好了,孩子,这就叫做‘资源共享’!”有一天,我说:“我想为我的书房起个名字。
”她就先开口了:“我要为我的‘图书馆’起个名字叫‘蓝天图书馆’。
”其实,说是“图书馆”,也只不过就是一个小小书架而已,但是那是她最爱逗留的地方。
原来,书香家庭的营造很简单,父母热爱买书爱藏书爱读书就可以了。
(摘自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黎志新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点评:为什么众多教师往往一个学期也读不完一本书,而黎志新读的书却等同身高?书籍给黎志新以前进的动力、开阔的视野、豁达的心胸、非凡的灵气和“下笔如有神”的才华。
她曾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我的自我救赎之路。
读书使黎志新在教育上驶上了快车道,给她插上了腾云驾雾的翅膀。
无论哪位老师,只要舍得读书、舍得买书、舍得把闲暇时间送给书籍(或是肯于挤出时间用在读书上),那就会取得黎志新样的成功,如果在读书上超过黎志新,那么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功会胜其一筹。
当一个人心底燃起“阅读改变人生”的火种,那么,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物已不再是无暇读书的理由。
(张万祥),许多小学向教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化起步时期,并不适合读这样的书,或许先从读类似《孩子们,你们好》这样的书开始更好一些。
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我的成长方式——写作。
作为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优秀老师认为,把学生培养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除了来自学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来自自身的发展。
我非常不能接受一味地把老师比作蜡烛和春蚕,把学生的成功建立在牺牲老师上,这是对生命的大不敬!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人,教师同样是人,最起码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当然,如果能做到师生共同成长,那是最理想的境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辅导青年教师和年轻班主任的时候,我常常要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是希望通过发展自己来发展学生呢,还是希望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自己?讲到这里,一些老师可能又会问:为什么不可以师生共同发展呢?是的,师生共同发展正是我们的目的,我认为只有通过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来发展学生,最后才有可能做到师生共同发展。
而生活中,很多老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成绩,到最后学生是发展了,考上重点高中走人了,教师也就什么也没有了。
很多老师干到退休时,高级职称还评不上,为什么?一言以蔽之,他缺乏的就是发展自己的意识,缺乏的就是平时的反思积累。
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发展自己来发展学生,一边为学生服务,一边为自己积累一点东西、研究一点东西,到最后学生发展了,教师也发展了。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不发展,你也照样发展,因为你手头上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不以学生的成才不成才为转移的,这就是你的!我们提倡做学者型的教师、学者型的班主任,初衷也就在这里!我的积累方式就是反思性教育随笔,我之所以发表这些“实用”言论,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你什么时候都不能亏待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成长。
2004年《人民教育》第4期刊登了一组文章:《教育随笔,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通过教育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育人技巧,孙慧芳、张向阳等老师由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的人物因随笔而一跃成为新教育实验推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