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GB“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ISBD:文献(item)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二、文献的社会功能1.保存文化遗产2.存贮和传递社会信息3.扩大人类交流4.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类知识共享5.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三、文献学的定义文献学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学历史、文献工作方法、文献交流和利用规律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学科、四、档案文献指在忠于原始档案信息的基础上,编纂、公布档案原文,或将档案信息内容经过不同形式的编辑加工后,转录到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出版物上,形成我们通称的文献作品。
第二章文献类型一、著述定义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才是“著作”“编著”是一种综合他人的著作材料,经过编辑整理,而成为体系化、并阐述作者个人简介的著作方式,其结果称为著作。
“著述”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专门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理论、明确概念,而自成体系的作品。
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均不应称为“著述”狭义的“著述”:著作广义的“著述”:编著、著作二、著述的类型1.文件2.理论著作3.通俗读物4.科技报告5.学术论文6.杂著三、编述的定义凡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的图书叫做“述”,也称“编述”四、编述的类型1.古书编述1)总集: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各家作品一般不是独立的书,但基本上是整篇的著作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
3)丛书:又称丛刊、合刻、丛刻、丛编、类编、汇钞、全书等。
是将若干种单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
2.现代编述1)汇编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法,汇集各种著作,编选各种资料而成的图书。
2)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汇集大量的他人研究成果,或收集有关的教学内容所编的教学类用书。
3)工具书: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材料,并按特定的体例或方式编排的,解答疑难,提供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4)会议录:是汇集有关会议文献的图书。
5)丛书:也是现代编述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五、钞纂的定义是指抄录总舵纷杂的文献资料,并以分类方式编排的资料性书籍。
又称“纂”、“论纂”、“辑纂”。
六、古籍类型1.写本:手抄本,采用手工钞写形成的图书。
1)稿本,作者写定但尚未付印或钞写的书稿。
稿本的类型:初稿、修改稿、定稿2)钞本,依据某种底本传写的书籍。
2.刻本: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采用该技术复制出的文献,称刻本,又称刊本。
1)按刻印者分A.官刻本a)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b)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
c)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d)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e)藩刻本:明代各地藩府刊刻的图书f)聚珍本:即木活字本。
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g)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或“局版”。
B.私刻本: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
C.书院刻本:各地书院刊印的图书D.寺院刻本:各地寺院等刊印的图书2)按刻印时间进行区分A.唐本B.五代本C.宋本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程序严明)(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D.辽、金、元本E.明本F.清本3)按刻印先后区分A.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B.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C.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D.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
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E.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
大花脸本指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F.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4)按地域区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B.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蜀本又有成都本、眉山本等。
C.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建本之中又有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D.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元北方刻书中心。
5)按形式区分A.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a)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b)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
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民间通俗读物。
c)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和两节版本相似。
B.以字体区分a)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b)中字本——框高20厘米左右,广13、14厘米,每半页11、12行,行20字左右。
c)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C.以颜色区分a)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b)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c)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6)按流通情况区分A.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B.残本——不完整的书。
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
C.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D.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E.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3.活字体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
4.拓本第三章文献结构与载体一、古籍的结构(详见课本)第四章文献生产一、再生文献生产定义是指通过抄写、印刷等复制方式,将原生文献批量生产,扩大原生文献数量的过程。
二、再生文献生产的类型正式:指专门从事文献生产的单位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之内从事文献生产的活动。
非正式(内部资料):指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复制文献的过程。
具有自发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
三、再生文献生产的主体人和组织四、再生文献的生产过程1.选择A.选题:名人自传、名人有关、社会热点B.组稿:完成或提取原生文献C.审稿:三审2.加工3.装帧设计4.复制5.发行五、再生文献的类型1.缩微2.印刷3.音像4.电子出版物六、再生文献的特点1.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2.内容和形式3.质量参差不齐七、再生文献生产的特点1.依赖原生文献生产2.提高原生文献质量3.扩大原生文献影响八、文献生产的意义1.文献生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2.文献生产质量的好坏与数量多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九、非法文献及其识别(详见课本)第五章文献整理与组织一、钞写图书最原始最基本的复制方法二、注释也叫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对书籍、文章中的词语、引文出处所做的说明。
三、考证1.缺脱、破乱、讹误失真2.证明经义3.解释文字4.纠正古代传说之谬5.校订古书记载之误四、辨伪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五、辑佚1.通过搜寻将隐匿在各类书籍中的佚文辑录出来,使得已佚之书部分地恢复原貌,这就是辑佚。
2.辑佚的目的是尽量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排纂好。
第六章文献流通、典藏与利用一、古代的文献流通1.买卖:书肆、书籍集市、流动售书2.租借:清代,通俗小说、戏曲唱本、鼓词3.出口:外国使臣、留学生、僧人、商船朝鲜、日本、二、文献流通类型1.图书2.诗赋、历书、字画、书法3.印本的书籍、日历、佛经4.年画、绘画作品、肖像画、书画、导游图5.八股文范文、通俗小说、宋版善本书、年画6.年画、春联、对联三、古代文献流通的管理1.政府:诏令(审查:选官、内容)2.行业组织:书行、团行、行头(服徭役、收税、定价、不正当竞争)四、古代的文献典藏1.官府藏书场所:宗门、盟府、天府、藏室、大史府、龟室、明堂、石室、金匮、周室、兰台、延阁、广内、天禄、麒麟、曲台管理:大史、史官、御史、秘书监、秘书令、秘书省、2.私家藏书3.宗教藏书佛教:藏书机构、佛典目录、收藏对象、道教:藏书机构、道藏目录、收藏对象4.书院藏书公共性与开放性;制度化管理第七章文献评价一、登记目录:是为全面登记和反应一个时期、一定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出版或收藏情况而编制的目录。
《中国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新华新书目》二、推荐书目:是为指导读者读书治学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选择适合特定读者群所需要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
《书目问答》、《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三、影响书目:是以图书文献对人类历史生活的影响程度而遴选出来的图书文献目录。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四、畅销书目: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书店或书市等图书营销市场上的销售记录为依据,进行量化统计后公布的行销数量最多的图书。
畅销书排行榜五、专题书目:是具有学科文献指南性质的数目,是为特定范围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某一专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六、核心期刊的定义:指在一个学科中刊载论文数量多,信息密度高,影响大,引文率高,代表该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前沿动态的少数期刊。
七、特点:1.专业性2.代表性3.集中性4.权威性5.动态性八、核心期刊的价值1.了解学科动态,节省时间、精力2.评价论文质量和作者水平3.提高办刊水平4.有助于指导文献收藏机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