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范例大学生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软件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使用量也越来越大。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论述,最终将研究课题定为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
而本次调查调查中显示66%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一天内会使用7次以上,频率之高。
而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网络软件,21.3%的受访者坦言会随时随地的刷屏,6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比较强,48.7%的受访者表示认为自己在网上漫无目的的“闲逛”属于无效社交。
他们使用社交软件的目的,或维持社交关系,或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或打发时间,或关注资讯、获取知识信息,且在本次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1%的人表示通过社交软件来了解新资讯。
社交软件的多样性或聊天,或交友,或其他等等的功能使得人们更加频繁的选择它。
而社交软件是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且使用也极其频繁。
所以我们认为应研究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在何处有多大,是利是弊。
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四章研究结果第五章讨论第六章参考文献和论述第七章附件:大学生对社交软件的依赖性调查问卷附加:工作分工第一章前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网络通讯方式,微信、QQ、微博、陌陌、探探……各色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一部手机的距离。
然而,随着社交软件愈发深入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社交软件成瘾也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在这之中大学生群体没有人约束且空闲时间较多,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显得更加大。
所以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到底有多强,进一步分析社交软件的利弊及其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确定研究主题是社交软件,研究群体为大学生,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文献及论述进一步分析课题。
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于对策》中,讲到网络社交依赖即过度依赖于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甚至直接用网络社交代替现实社交。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依赖在网络社交上无话不说,在现实生活中无话可说,过度依赖网络等特点。
这篇文献大概讲的内容有网络社交的内容和涵义,区别了网络社交与网络社交依赖,描述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与危害。
网络社交,就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双方不需要面对面交流,而是用一种“身体缺席”的方式进行交流。
网络社交有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自主性和随意性等特点。
这些看似优点的缺点却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大学生对网络社交软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却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
大学生在上课在寝室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浏览社交软件上,大大的占用了用来学习的时间。
对此,有几项干预措施:1.自我调节,限制自己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
多更亲人、朋友联系,有意识的增加和朋友的聚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
2.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交方式,网络社交软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正确的做法是把网络社交当作现实生活社交中的补充。
3.寻求心理辅导,出现社交软件依赖的时候,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改变现状。
在自己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寻求正规的心理辅导。
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大学生这个群体对社交软件的依赖性是最高的了,看似平常的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其实对生活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当发现社交软件影响到自身生活时,应立即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对社交软件个性化功能的态度的实证研究》中,主要讲的是以大学生为例,用五大人格测试量表测试个体每种人格维度的得分,依据弗里德曼的态度三要素说设计量表测试大学生对五种能相应地明显反映其五维人格特质的社交软件功能的态度,通过比较同一个体的五维人格的分排名与其对社交软件个性化功能的态度量化的得分排名吻合度,分析大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与其对社交软件功能的态度是否具有一致性。
五大人格分别是:(E)外倾性、(A)宜人性、(C)尽责性、(N)情绪稳定性、(O)开放性。
与五大人格具体相关的特质为:E:积极,好交际,有好热情。
A:守信,正直,温柔。
C:有能力,有条理,自我约束。
N:焦虑,自我意识,脆弱。
O:想象力,行动,尝试。
此篇文献主要分析了不同人格的人对社交软件的态度。
采用了小组访谈的方式对校内宿舍的人进行采访。
并且对社交软件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定义。
当大学生对某格特质。
当一个人长期依赖于社交软件时,会有“社交圈划定”当某些人使用社交软件时,有意识的将自一社交软件认知度较高,情感依赖强,有选择倾向时,认知的正是人己的社交圈固定在某一范围内,这种人倾向于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
这篇文献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对社交软件的依赖性,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新颖的角度,并且有趣性性较高,也非常的科学。
调查结果和预想的吻合性非常高。
在《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讲到在网络日趋完善,电子移动设备高速发展,社交软件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和交流工具。
社交软件在国内有:微信,微博,QQ,人人网,贴吧,豆瓣网等。
社交软件满足了人们交流沟通、获得信息、日常娱乐的各种需要。
根据媒介依赖理论,一个人越通过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一个人依赖媒介越多,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就越大。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社交软件了。
美国学者费德勒在在1976年提出了媒介依赖论,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和社会生态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一个新的媒介出现并逐渐的为人们所接受,这个人的传播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就会与媒介之间产生一种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的程度越大,人类期望在媒介中获得的有效信息越多,媒介在这个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约大,“媒介依赖论”主要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1.媒介效果的产生,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通过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
2.媒介影响力由受众决定,媒介从产生到为受众所接受是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的,因此也决定了媒介产生影响的范围和广度。
3.媒介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信息,通过媒介的过滤和分类,我们很容易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比如用微博,关注了某一账号,我们便可以很详细的了解这一方面的信息。
4.对媒介需要越大,受到的影响也越大。
例如微信用户的大量增加,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加入了微信的行列,并且越来越离不开,说明微信对他们的影响也很深入。
我们将大学生依赖社交软件定义为,大学生中普遍几乎都离不开社交软件这一行为。
并且分析这一原因和社交软件的优缺点。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一研究方法此报告以网络问卷调查法为主体,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为辅,报告整体为定性研究。
拟定问卷内容,经由社交平台分发调查,最后进行结果判定分析。
二研究样本与抽样方法研究的样本选取:在读大学生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此次调查采用将问卷散放置网络社交平台,自主填写的形式。
发放问卷100份,共收回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三研究内容的名词定义1.社交软件:社交,即社会上的交际往来。
而通过网络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软件便是社交软件。
由于时代的更改,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
例如:QQ,微信,微博等。
广泛的来说,所有能与人通讯交流的软件都称为社交软件。
2.社交软件依赖性: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于人们对于网络的诱惑抵抗力严重不足,社交软件的运作所带给人的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降低,情感因为移动设备的介入变得冷淡,如若没有了这些社交软件生活的乐趣性也会随之降低的现象。
四研究变量的分解化定义问卷将大学生对社交软件依赖性主要从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目的,信息获取等三个大方向进行具象化发问。
首先,在时间上,设置问题关于一天之中受访者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段的多少与频率高低。
借此来体现出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生活之中是否具有重要性?其次,在目的上,通过对交友方式,了解新资讯的渠道,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设置,来体现社交软件在所有的有效的可选择项上是否具有优先选择性或突出的被选择量?最后,在信息的获取上,人在日常生活之中主体是为了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交换而进行交流的,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问社交软件对于受访者的影响?五研究过程研究团队以网络,电视与报纸等了解到现行社会之下的主体现象与热门话题,与指导老师协商之下,拟定了论文的选题。
了解了社交软件的出现对大学生生活的利弊,确定了此次论文的主题。
为了进行更加全面与完善的研究,拟定了问卷——《大学生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详情参见附录),散放置于网络平台。
就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因此选取了在读大学生为调查人群,在问卷之中具象化的提出了可直观或间接判定出大学生是否对具有社交软件的依赖性与依赖的程度大小。
第一,了解因为社交软件而对我们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大学生个体本身的情感表达的改变。
因此问卷设置出了问题:你平常通过什么方式来消磨时间?通过什么方式来交友?通过什么方式与他人交流?不得而知的是,由于社交软件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社交造成了巨大的改变。
第二,在了解了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之后,同时要了解社交软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占据的比重,来了解社交软件对于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问题体现于:你的手机中社交软件的数量?一天之中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段?如果不用社交软件你能坚持多久?正面的向受访者发问,社交软件对其的正常生活的重要性。
第三,设置开放式问题:社交软件对你的影响?以受访者自身最直观,最确立的视角来表达出就受访者自身而言,最清晰的感受。
最后,综上所有,将涉及的问题汇总修改,设计出了最终的问卷完整稿。
将问卷放置网络平台,对受访者身份规范为大学生之后,进行自主填写的方式,发放问卷。
回收所有有效问卷,汇总与统计数据,最终进行结果判定分析。
第四章研究结果大学生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性1. 你平时通过什么方式消磨时间?[多选题]选项小计比例看书36 36% 看影视作品65 65% 社交活动28 28% 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79 79% 其他9 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00据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在受访者的日常生活中,消磨时间的最优选择是对社交软件的使用,足有79位受访者勾其选项。
位列其后的则是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的方式来消磨时间,有65位受访者勾选。
相反,看书与社交活动--传统的消磨时间的方式,在受访者的反馈之中却并不讨喜。
与前端两者现代化的方式(使用社交软件,观看影视作品)相比,差距明显。
选择看书的受访者为36人,选择社交活动的更是仅受28位受访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