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功成不居(第二章) (2)2、有无相生(第二章) (5)3、无为而治(第三章) (8)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第二单元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第三单元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第四单元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第五单元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第六单元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第七单元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第八单元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第九单元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第十单元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1第一单元一、成语与故事ɡōngchéngbùjū功成不居“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当时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当时的国防次长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他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
1944年,巴黎光复,戴高乐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的德国狙击手就瞄准了戴高乐将军。
但是,他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于是,从塔楼上下来主动投降了。
接着,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在国家顺利光复之后,他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因为,贝当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
他干了10年,任满之后辞职。
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
他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
管理人员泣不成声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
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增量发现:量量:从戴高乐的故事,我联想到了季羡林,他被国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在《病榻杂记》中巨力推辞这三顶“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增老师:他们这样做,就和天地一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生而弗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高(“为而不恃”),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这样做。
量量:由“功成不居”我又想到一些成语:形容功劳大的有“功德无量”、“丰功伟绩”、“功成名就”、“功高盖世”等,形容对待功劳不同态度的有:“功成身退”、“居功自傲”、“坐享其功”、“将功补过”等。
主题链接:诺贝尔自传诺贝尔是 19 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
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
”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
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
”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
诺贝尔执意不从。
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
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
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yǒuwúxiāngshēng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增量阅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增量发现: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增老师:是啊,善与恶、美与丑等也都是如此。
量量:老师,照您这么说,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增老师:你真会联想呀,这说明你理解了“有无相生”的意思。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和谐。
主题链接:皮匠和银行家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
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
他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与此相反,他的邻居是个银行家,拥有万贯家财,却很少唱歌,晚上也睡得不好。
他偶尔在黎明时分迷迷糊糊入睡时,皮匠的歌声便把他吵醒了。
银行家就抱怨上帝,没有把睡眠也制成一种像食品或饮料那样可以出售的商品。
银行家就叫人把这位歌手请来,问道:“格雷戈时先生,你一年赚多少钱?”“先生,你问我一年赚多少钱吗?”快乐的皮匠笑道,“我从来不算这笔账,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日子,总而言之,一年复一年,每天都有饭吃。
”“啊,朋友,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中总有些日子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皮匠的直率逗笑了,他说:“我要让你从今天以后不愁没钱用。
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财富。
他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
他不再唱歌了。
从他得到这种痛苦的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睡眠与他分手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担心、怀疑、虚惊。
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Wúwéi ěr zhì3、无为而治成语溯源:“为(wéi 做)无为,则无不治(治理)。
”(选自《道德经》第三章)成语释义: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增量阅读:两袖清风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受考查。
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
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傣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