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悯农

悯农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

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

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游子吟》
读古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古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

从我会读书到现在,我已读了不少经典诗文,如《忆江南》、《赠汪伦》、《游子吟》等等,这些古诗文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

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

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

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针针线线倾注的是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呀!我的妈妈对我也倾注了不少的爱。

从小到大我的扁桃体最容易发炎了,一点受不得凉。

那是初秋的一天,我在奶奶家偷偷吃了一根棒冰,谁知晚上到家我浑身烫得象手捂子,耳朵烧得红红的,眼睛睁不开来。

我只好告诉妈妈我吃棒冰了。

平时最爱唠叨的妈妈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二话没说,背起比她少不了几斤的我就往诊所跑。

伏在妈妈背上,后悔与感动交织在我的脑海中。

妈妈的爱已化成一股退烧的清泉,流进我的心窝里……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这首诗我读了很多遍,都能背下来了。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抓后为誓死明志而作的。

我最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因为这句诗表达了文天祥立志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从这首诗我了解到:在亡国时,文天祥无法救国,非常伤心,国破家亡,自己因兵败被元军囚禁,孤苦伶仃。

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抗争到底。

文天祥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面对死亡,他仍不屈服于敌人,因为他深深的爱着国家。

他的事迹让我感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祖国大家庭里,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现在我还是个小学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展开,作为一名上海人,我应该好好学习,热情的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向他们展示上海的魅力。

《过零丁洋》这首诗让我感受很深,它像我的照明灯,让我热爱祖国;它又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走向未来的征
江雪
读了很多遍的《江雪》,总是觉得“独钓寒江雪”那一句写得特别飘逸,每当忆及时,总为它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作者柳宗元被政治压迫,贬到了永州,受到很大的刺激,心情十分低落。

在永州空旷的雪地上,目睹了凄凉的一幕。

于是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绝唱《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数九寒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荒芜的雪地里,没有一个人影。

冰凌挂在房檐下,闪着寒冷的光芒。

周围的山峦上空,也没有了鸟的倩影。

在这茫茫雪原之中,点缀着一位老翁。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

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

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
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

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

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是雪,山上是雪,路上是雪,千山、万径是雪,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也都是雪,但惟独江水不是雪。

为什么作者要写“独钓寒江雪”呢?我想,这样叙述能更潇洒一点,给人感触更深一点。

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更将老翁的孤独展现出来了。

这首诗就是作者本身的写照。

孤独的渔翁形象显然不是写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

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

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

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

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

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

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

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

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

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

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