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A.“怨而怒”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5、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6、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7、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8、《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9、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直寻”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D.“滋味”说10、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B.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C.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D.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1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12、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陈子昂B.司空图C.皎然D.白居易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B.陈子昂C.皎然D.白居易14、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15、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A.司空图B.欧阳修C.白居易D.苏轼1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 )A.“清空雅正”B.“点铁成金”C.“别是一家”D.“脱胎换骨”17、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B.“情主景附”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D.“为情寻景”18、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A.王夫之B.沈德潜C.袁枚D.王士禛19、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A.《原诗》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D.《带经堂诗话》20、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境界”说B.“神韵”说C.“性灵”说D.“格调”说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审美特征是()A.尽善尽美B.雅正中和C.自然之美D.政治教化E.文质相称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A.《离骚序》(班固)B.《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安书)C.《太史公自序》D.《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史记》E.《楚辞章句》3、下列命题见于《毛诗序》的有()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B.发乎情,止乎礼义C.诗赋欲丽D.主文而谲谏E.劝百讽一4、《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A.反对声病说B.提出了“滋味”说C.反对玄言诗D.提倡直寻E.提倡用典5、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A.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B.感激发愤C.诗穷而后工D.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E.诗品出于人品6、袁宏道诗歌批评的基本标准时()A.有为而作B.一针见血C.物真则贵D.本色独造E.不平则鸣7、李渔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因此戏曲语言应该()A.贵浅显B.重机趣C.减头绪D.戒浮泛E.密针线8、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有()A.黄庭坚B.苏轼C.陈师道D.严羽E.吕本中9、下列人物中,主张文以明道的有()A.荀子B.刘勰C.扬雄D.曹丕E.韩愈10、梁启超将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概况为:()A.浅易多趣,雅俗共赏B.导游境界,变换空气C.摹写情状,彻底发露D.感人之深,莫此为甚E.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思无邪”说:2、“知人论世”说:3、钟嵘的“性情”说:4、(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5、(李贽的)“童心”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2、《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4、沈德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要求和规范。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BCBBB 6—10:CBDAB 11—15:BCDBD 16—20:CADBA二、多选题:1—5:AB BC ABD ABCD AC 6—10:CD CE ACE BE ABCD三、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各: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是尚友也。

从而形成了知人论贡说。

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增、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钟嵘的“性情”说: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报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

”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4、(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鄣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骊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事展开。

5、(李贽的)“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未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亦即是真心。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价值。

只要有童心,就“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从这种观点出发,李贽对于正统文人所不屑一顾的通俗文学,如《西厢记》、《水浒传》等,都给予了“天下之至文”的高度评价。

四、简答题:1、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A“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B为意境拉行奠定基础。

2、《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答:《毛诗大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的时候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的典型性的特征。

“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方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有以下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答:对于传统儒家的诗论中的美剌观,白居易主要是强调“剌”,即“讽谕”的一面。

而不是主张歌功颂德。

在表达方式上他明确主张讽喻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

收此可见,白居易的诗歌虽然总的来说应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内,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

他抛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在全部古代诗论中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为民请命,以诗暴露时政之弊的思想,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4、沈德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要求和规范。

答:沈德潜继承了老师叶燮注重辨别诗歌源流的思想,对诗歌史作了清理。

他认为,唐以前的诗是古诗之源,唐诗承其源而加以发展,代表了诗歌功颂德的最高成就,“诗入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几例》,背离了诗歌传统,明七子虽有弊端,但旨在恢复传统,而他力图使清代诗歌能继承传统而不堕,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就具体一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意图,他提出的方法和目的是“先审宗旨,继论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平和”,这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