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时要侧重时间、部门、法律责任和具体数字。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教育法规概述一、内涵:教育法规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具有共同目的,都决定与上层建筑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不同点:两者主体不一样,执行方式不相同;法规效力比较强,政策适用比较广;法规政策有区别,解决问题不一样二、类型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2、根本法和普通法(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a、《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根本法也叫基本法b、《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3、实体法和程序法(法规的内容)4、一般法和特殊法(适用范围)三、体系结构(纵向结构)宪法(根本大法、母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宪法、教育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教育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2006年修订;教育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教师资格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地方性教育法规(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河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教育法规的层级1、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a、宪法中的教育条款b、《教育法》:1995年由全国人大制定,又称“教育母法”或“教育宪法”c、部门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律主要法律及时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人大通过的,2006年人大常委会修订,地位稍高)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教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细则、条例、规定等e、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省、直辖市、省会、较大的市),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f、教育行政规章:最低级别的法规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一最高,二基本,三单项,四行政”(《宪法》是教育法律法规的最高层次,教育基本法是《教育法》人大常委会指定的单行法律。
国务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规)2、横向结构:a、教育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b、基础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c、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d、职业教育法。
《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e、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f、学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建国后最早的教育方面的法律)(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g、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h、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四、教育法规的制定与执行1、教育立法a、立法机关:广义的立法机关:一切国家机关狭义的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教育立法是广义的教育立法教育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是表决和通过教育立法的原则:子法从属于母法2、教育法规的实施方式a、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遵守的方式:禁令、义务、权利。
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司法的基本原则:教育司法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通常情况下,普通法律须经全国人大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我国《宪法》须经过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c、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直接依据。
3、教育法规的执行教育执法:教育执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企业和学校等社会组织都不是执法主体。
)五、教育法规的效力1、时间效力2、地域效力3、人的效力(折衷原则):具有中国国籍或在中国境内的都具有法律效力六、功能与作用规范功能——指引作用(必须遵守)标准功能——评价功能(判断衡量)预示功能——教育作用(鼓励制裁)强制功能——保障作用(权利义务)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一、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二、结构1、法定条件2、行为准则3、法律后果三、类型1、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2、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一、概念: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都属于法律关系二、分类1、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a、内部: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b、外部: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各方面之间2、隶属型和平权型教育民事法律关系: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平权型)学校与教育局是教育行政关系(隶属型)3、调整性和保护性三、要素1、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法律关系主体;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发生法律纠纷的原因)物质财富:不动产(房屋、土地)与动产(资金、教学仪器)非物质财富:作品、发明、专利、肖像、名誉等行为或不作为(学生生病,老师拨打120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
教育法律权利、教育法律义务四、发生、变更与消灭通常把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称之为法律事实。
行为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事件是不以主体的一直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一、概念: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二、类型1、行政法律责任:行政处分(纪律处分)(所在单位给予的处分,处罚对象只是个人。
例如记过、警告、降职、撤职等);行政处罚(所属国家行政机关给予的处罚,可以是个人、组织等。
例如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等)2、民事法律责任:个人或组织法人的人身、财产、知识产权;与教育系统以外产生联系的。
主要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主要方式:停止侵害、归还财产、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可分别使用,也可合并使用)3、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刑事违法,达到犯罪程度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可同时追究)例如食品安全事故、校舍安全事故、招生舞弊、挪用公款、贪污,以及重大财产损失。
4、违宪责任三、归责要件1、有损害事实(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造成了实际的损害;虽未造成实际损害,但存在这种可能性(例如,学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险,但相关部门拒不拨款维修)损害后果:物质的后果;非物质(精神、心理伤害)的后果。
2、损害行为必须违法指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违法必须是一种行为。
(我想杀人—思想违法;我提刀杀人—行为)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行为人本应避免危害结果发生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没有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
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四、归责形式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
1、教育行政机关2、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4、就学学生5、家长或其他监护人6、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学校事故责任划分要考虑几方面: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发生事故学校是主体,校长是主要负责人,教师要受到追偿追责);学生(第三人直接侵权、受害人);家长监护人(未成年人的侵权责任由监护人承担)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特征: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权力和权力)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救济渠道(司法救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救济渠道(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
上级主管机关受理);其他救济(校内调解、教育仲裁等)一、教育申诉: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时,被斥对象只能是当地省人民政府所隶属的行政机关。
比如说县教育局等教师申诉的范围: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对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教师申诉的程序:提出、受理、处理三个环节。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2、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提出申诉的必须是受教育者和其监护人,被申诉人是学校或老师,申诉的事项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受理范围。
申诉范围:对处分不符的;侵犯其人身权的;侵犯其财产权的;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二、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书面形式申请应在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书;复议机关应在复议期限内(自受理日起60日内)作出决定。
三、教育行政诉讼(法院)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第二章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第一节、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一、涵义: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法制化和规范化二、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3、自觉增强法律意识4、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第二节、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一、主要类型: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a、侵犯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b、侵犯学生的入学权c、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d、随意开除学生e、其他:学习权、选择权、升学复学权、通知书的发放权等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a、侵犯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b、侵犯学生的姓名肖像权就、名誉荣誉权(不被传播和商业活动,损害和剥夺)c、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体罚、侮辱)d、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e、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公民私生活不愿公开;拆信件;家庭资料考试成绩外泄等)f、性侵害3、侵犯学生的财产权a、损坏学生财物b、非法没收学生物品c、乱罚款d、乱摊派e、推销商品等4、侵犯学生的著作权5、不作为违法侵权侵权行为分为:作为侵权和不作为侵权a、对学生身体情况关照不力;b、对生病或受伤学生救护不力c、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d、学生活动组织失败e、饮食安全事故f、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二、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1、教师违法侵权行为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