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轴山简介

车轴山简介

车轴山简介车轴山座落于丰润县城南10公里,是一处平地而起的孤峰,因辽代此处林深草密,是“轴辕”木材主要产地而得名。

这里原有始建于辽代、规模宏敞的寿峰寺。

民国初年因车轴山中学的建立,将寺内的僧堂全部拆除,仅留下山顶之上的无梁阁、药师灵塔、辽代经幢和明万历年间的石刻;同时无梁阁的东面建起文昌阁。

上述建筑1956年均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再次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无梁阁亦称“无量阁”、“五大师观音阁”,始建于辽重熙六年。

初为一层,明万历年间增至三层,阁高28.5米。

阁为纯砖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阁外部每层檐均为七踩仿木砖雕斗拱,斗拱之上置双层砖椽飞,系重檐三滴水歇山琉璃瓦顶。

阁内纯为券洞式结构并绘有龙凤彩绘。

该阁系我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砖结构无梁架建筑,是研究古建筑力学结构的标本。

阁内残存的明代彩绘壁画,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药师灵塔,俗称华塔,始建于辽重熙六年,明成化十六年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传说初建时无梁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药师灵塔,东塔建成不久,在一次大雷雨中被击倒,仅余西塔,但已无文字可考。

药师灵塔塔高28米,为八角形亭阁式砖结构密檐实心花塔,塔基为雕刻富丽的须弥座,上置八角形塔身,塔身的东西南北四方设有十分逼真的砖雕格扇门,其余四方均有一尊高大的砖雕佛像,檐部由仿木砖雕斗拱托起,檐上置以八层小塔龛,龛内供奉佛造像。

此类花塔在全国仅存十余处,此塔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是研究华塔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其建筑工艺是研究长城以南辽代砖结构建筑的实物资料,塔上的砖雕构件是珍贵的古代艺术作品。

文昌阁建于民国初年。

砖石结构三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做为山顶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景观价值。

三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矗立于孤峰之巅,犹如冲天笔架,象征着丰润人民崇尚诗礼的美德,它们与山南麓的河北省重点中学——丰润县车轴山中学校园内的仿欧建筑、现代楼群、参天古树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构成了京东一大奇观。

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三座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无梁阁阁顶坍落,东部墙体只剩一层的下半部,南部、西部墙体部分劈裂、倒坍,未劈倒的墙体也已大部松散、扭曲。

药师灵塔四层佛龛以上塔体全部折落,塔身出现多条裂缝,塔身及须弥座上的砖雕艺术构件大部脱落。

文昌阁被彻底震毁。

多年来,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对三座古建筑的修缮。

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药师灵塔和无梁阁进行重点修复和加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残存部分,充分利用了原有构件,并适当保留了震害痕迹。

重新修复了文昌阁。

2002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

成为震后我市第一处全面修复的省级文保古建筑群。

千年古槐田景文专家考证,河北省丰润县车轴山下的六棵古槐已有1000余年的树龄,这些古槐记载着这里古老而又年轻的文明史。

我忘不了1970年曾在古槐荫里吸吮学养,闳放求真的日日夜夜。

我喜爱母校的古槐,更喜爱寒冬的古槐。

这也许是我曾在古槐的呵护下、启示下,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缘故吧。

那是1970年2月的一天课中,在凛烈的狂风呼啸中,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

下课的铃声一响,我踏着厚雪跑到车轴山山坎边,一揽车轴山雪景。

只见山峰上“无梁阁”、“文昌阁”、“药师灵塔”银装素裹;山峰下,被冷霜寒雪风吹凄凌而褪去了原本穿着绿色衣衫的古槐,赤裸裸地昂首挺立着,将满身的坚毅写在自己突骨嶙峋的躯干上,将急切的渴望盛满自己干裂裂枝条的皮缝里。

而一切关于在条状的碧叶丛中,窜起的一根根叶茎上,朵朵盛开的娇嫩欲滴的黄心白花,如小喇叭一样一串串的张开着,散发出浓郁的清香的故事,已成为人们过去的回忆。

古槐在摇头晃脑地诉说着被寒冬褪去了绿装而不堪忍受冷霜寒雪风吹凄凌的婆娑故事。

满山遍野及处处农舍前后、街旁地头、沿丰韩公路两侧的槐、杨、柳、泡桐是褐色挺拔的光秃秃树干,原先枝繁叶茂的树林,在狂风和悦中凸现出嶙峋的骨骼,一排排,举手挺胸,怒目金钢似的,一棵棵,迎风而动,英雄醉酒似的。

我格外同情古槐,三人伸出双手围不信的苍劲挺拔的树干,就似擎天柱,惟有狂风的吹拂和飞雪的飘落,发妯声声絮语,传出阵阵对我的关怀问侯,有时发出怒号,似发泄对霜欺雪打风吹的不满。

狂风凛冽,习雪疾驰,狂风绞着雪花,象刀割一样刮在我的脸上,使我倒憋口冷气儿。

我三步并一步跑到古槐下,虽然古槐在苍凉冷酷中摇曳,我却能听到古槐小心翼翼呼唤着我。

当我驻足仰视古槐时,古槐用清脆而柔和的声音轻轻地与我唠嗑,我知道,“飞雪迎春到”,我们是有春天的约定,所以,古槐才能那样沉默,热切地向天空伸出一只只裸露的、企盼的臂膀,光秃秃的枝条上白茫茫的冰凌在斜阳照射下,雾气潮潮窜上雪白的行云,想把我的渴望和梦想送上行云,看着行云飞翔。

尽管古槐过着霜欺雪打风吹的日子,但苍劲的光秃秃树干、枝条总是默默地等待春天,慢慢地蕴育着充足的力量。

一阵春雨过后,无数晶莹水珠滴洒在光秃秃树干、枝条上,使褐色的树干、枝条颤抖着,我感到绿意在萌动,在滋润,在膨胀,在生长。

槐花开了,浓郁的清香醉入我的心窝儿,我无法抗拒清香,醉倒在古槐的身旁。

然而,在冷月悬空的夜晚,我仿佛看到了古槐向我苦涩地微笑。

我清晰地听到了古槐苍劲的躯干,虬曲的枝条在风吹霜欺雪打中弹奏着苍凉的乐章。

我与毫无矫饰的古槐仰望着冷月悬空,让那阵阵狂风和纷扬的飞雪痛楚地撞击我的心灵。

我知道,古槐可以潇洒地面对日月,不再猬琐卑微,因为,古槐也知道,寒冬过去了,春天就要迎到了,槐花浓郁的清香也就不远了。

华塔之寿峰寺塔(药师灵塔)由唐到辽金,还有一种类似亭式塔,但其造型和意义都比较特殊的塔,称为华塔。

最早的一座是山东历城九顶塔,可能建于中、晚唐(约9世纪),与一般亭式塔的最大不同是在亭顶耸建九座小塔:中央一座稍大,八隅各一较小,都是方形二层密檐式。

以后宋辽北方地区常可见到的华塔,通常下部都是单层亭式,上面耸立巨大塔顶,表面饰有很多莲瓣,每瓣上立一座小塔,尖顶立一较大之塔,含义是表现《华严经》所说的“莲花藏世界”。

《华严经》印度龙树造,东晋时传人中国,法藏曾为武则天宣讲华严,大得宠信,正式开创了华严宗,盛唐中宗时大盛。

在敦煌石窟中唐已出现根据《华严经》绘制的壁画,晚唐至宋更多。

画中绘一大海,浮现一朵大莲花,花中心为毗卢舍那佛,周围有小城几十座,每一座小城代表"如微尘数"的一个小“世界”,整体就是“莲华藏世界”。

可以认为,华塔的具有多重莲瓣和小塔的巨大塔顶,就是这种“世界”的立体表征,与壁画的区别只是把一座座小城改为一座座小塔。

塔刹最高处的较大小塔就是毗卢舍那佛所居。

宋辽金的华塔遗留至今者尚有约10余座,造型已经成熟,如敦煌华塔、河北丰润车轴山寿峰寺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附近的果公和尚墓塔、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北京长辛店镇岗塔等,多为砖砌,个别为土塔,如敦煌华塔。

据佛教的判教体系,《华严经》是佛对已有深厚根底的菩萨所说的经,义理极为艰深,其中的“华严世界”本来全是臆说,转化为壁画和建筑,是将艰涩的文字转化为可见的造型艺术形象,所以华塔虽是建筑,实际却毫无物质功能的根据。

由此可见,“建筑”虽一般地可被认为是既具有物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但针对某一具体建筑物而言,却又不能一概而论了。

佛塔除以上几种形制外、尚有一些次要形制、就不一一介绍了。

关于车轴山的传说车轴山现在异常出名,不知道车轴山的传说知道的人有多少!车轴山处在这一块土地上,《丰润县志·山川》称其“若卧毂然。

”查阅辞书,“毂”为“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据当地老人尹福合、徐庆雨(原车轴山小学校长)讲,相传很早以前,车轴山这地方有一个海眼,下面经过地河连通着大海。

海眼向外长年翻水,水势且汹且涌,附近村庄常受水患之害,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往外地,受尽人间饥苦。

这件事被太上老君得知,从天上朝海眼扔下一粒金丹,将海眼堵住才制住了水患,但又造成了连年的干早,大面积土地无收,百姓仍然无法生活。

太上老君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把堵海眼的金丹换上了一个金车毂,水从金车毅中间的孔洞里往外流。

至此才使涌动的地下水有了一定的节制,既防止了水患,又可用来灌溉农田,周边的庄稼生长茂盛,百姓从此丰衣足食。

后来二郎神杨戬担山赶太阳过此,见下面地里一个金车毂被大水冲得上下翻动,担心被冲走,酿成水灾,于是按住了云头,从空中扔下一块石头,变成一座小山,将金车毂牢牢压住,此后,地下水从金车毂冒出,经山缝隙向外流,灌溉附近的庄稼。

这就是现在后山崖下那个山洞里流出的清泉水。

这一股清泉水,冬温夏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人畜饮之十分有益,被当地人称为“圣水”。

后人误将压在山里的金车毂传为金车轴,再加上此山确有车轴的形体,因此人们就将此山称为“车轴山”。

车轴山里压着一个金车轴的传说,惊动了许多有非份之念的人,他们纷纷前来“憋宝”。

据说有一个南方人(当地人称为南蛮子)看出了这个秘密,经过多日查研,算出在大年除夕之夜念动咒语,如果没人冲破,便可把压在里边的金车毂憋出。

这一年除夕天黑之后,他潜在山旁念起咒来,念到午夜之时,金毂已经拱开了山顶西部两块巨石,露出了金灿灿的边缘。

恰在这时山西车轴山村一个老太太煮熟了饺子,来到街上呼喊儿孙吃饭,喊声破了憋宝人的“好事”,金车毂又缩回山里,两块大石呱哒一声落归原位。

这件事被那老太太看见了,但却以为被憋出的是个金车轴,于是后来传得家喻户晓。

至今人们仍然能在林木掩映下的山顶西侧,找到被金车毂拱破,后又重新归拢镇了金毂的那两块巨石,并斌予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镇轴石”。

车轴山中学的百年风云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河北省首批办好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

丰润车轴山中学的前身是遵化州官立中学堂。

始建于1903年,是河北省建校最早的九所官立中学堂之一,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1913年独立办校,名称为“丰润中学校”,1951年改为丰润车轴山中学至今。

军阀混乱时期:起步与发展辛亥革命后,丰润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到1912年已办起了6所高等小学堂。

为解决学生升学的困难,丰润县决定从遵化州官立中学堂中析出,独立办起了丰润预备中学。

招收108名学生,暂寄在城内高等小学堂内授课,由小学堂校长李秋野先生代管。

1913年春,正式开办丰润中学校,李秋野任校长。

1914牛,县议会选定车轴山为新校址,将原来车轴山上寿峰寺的大殿与配房改造为教室和宿舍。

当年秋季迁入新址授课。

1914年秋,李秋野校长去职高就,由郭李航先生任校长。

郭在任的14年,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各派军阀无暇顾及教育,使学校获得了一个稳步发展的社会环境。

郭校长在任期间,主要功绩有二:一是他亲自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校园。

以山巅古迹无梁阁为起点,向南延伸到操场的戏楼,确定一条中轴线依山顺势,依次建筑了罗马式两层小楼的图书馆、高大宽阔的会议室、校长室、会计室、传达室,最南边是牌坊式铁格扇大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