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的功效以及艾叶的药方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蒿。
中药用的是艾蒿的叶子,也就是艾叶。
可见其药用历史之久。
在民间每到端午时节便有采艾蒿的习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音同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音同瓤)毒气。
”时隔千年后的今天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在《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将艾叶列为“蕲春四宝”之一。
李时珍的父亲还曾经写过一部《蕲艾传》,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艾叶的专著。
——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之末花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使用。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艾性辛、温,味苦,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带下病及皮肤瘙痒等。
用艾做成的各种艾条、艾柱等行温针灸可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治疗各种寒痛症。
常言道“”,说明艾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冬季寒风习习,门窗紧闭,空气对流少,是多种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节,而常用艾熏蒸居室,可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熏蒸艾叶是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好方法。
实验证明,用艾叶按1~5g/m2熏蒸30~60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14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熏蒸艾叶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体作用,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
,平时以艾叶每月熏蒸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熏蒸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叶气味清香,用其水浸剂或艾叶油外涂皮肤或嗅闻,除可抗菌、抗病毒外,还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
学会使用艾条进行艾灸、熏蒸艾叶,可净化空气,防病健身。
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①: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2,: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③: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④: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⑤: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⑥: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
⑦: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
⑧:艾叶、生姜。
煎浓汁,服三合。
⑨: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
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
⑩: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⑾: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
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
⑿: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⒀: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⒁: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
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
⒂: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
⒃: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
⒃: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
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
①治疗慢性肝炎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
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
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
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
还有。
④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⑤治疗间日疟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⑥治疗钩蚴皮炎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
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
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
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
⑦治疗妇女白带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⑧治疗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9)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1),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
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
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
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
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2)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家乡称之小艾。
在农历正月左右,天气回暖潮湿,便可摘取嫩叶做艾果。
)【采集】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总结:艾草性味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血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