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度角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00次/分左右,行针3min,留针5min,反复进行3次后出针。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 3 电针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天宗、秉风;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向棘突方向斜刺1 0~1 5寸,余穴进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10~40次/分,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4 水针 取颈肩背压痛点,分别注入50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和0 1g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每穴0 7~1ml,5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 5 叩穴 用皮肤针叩击穴位和经络。
先叩击双侧风池穴,再以颈胸椎为中心由内向外叩击督脉、夹脊、足太阳经,最后叩击肩中俞、肩井、肩髃、肩髎、肩贞,每部各20~50次。
2 6 挑刺 取颈胸椎旁压痛点或风池穴。
每次取3个挑刺点,使三者之间呈三角形。
局部常规消毒,用0 1g利多卡因在反应点皮下注射麻醉。
三棱针从针眼处横向挑破皮肤,再挑皮下肌纤维。
宽度小于0 5cm。
外敷无菌纱布并固定。
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3 推拿疗法3 1 旋转复位法 有侧颈加力复位、前屈侧旋复位、肘臂提旋复位法等。
用以整复颈椎关节错缝。
3 2 提端摇晃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后,用双手拇指顶住风池穴,余四指托住下颌部,双手向上提端,双前臂下压患者肩部,双手腕做回旋、前屈、后伸运动6次。
3 3 捏提颈椎法 患者俯卧或直坐,头微前倾。
医者以两手并置于一侧风池穴,拇指在颈肌外侧,余四指并置颈肌内侧,将肌肉微向上提起,自上而下拿捏至肩中俞穴,操作5~ 6min。
左右交替。
宜缓慢、均匀、有力。
3 4 掌推肩胛法 患者直坐或侧卧,医者一手拿定患肩,并向后方掀扳,另一手用掌根推,自肩中俞沿肩胛脊柱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2~3min。
3 5 拿肩井法 于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拿捏5~6min,以能耐受为度。
并用轻柔的掌揉法以消不适。
以上手法根据临床体征酌情配用,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4 讨论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牵引、针灸、手法等传统疗法更直接有效。
正常人的颈椎平衡由内源性(椎间关节)稳定和外源性(脊柱肌群控制颈椎活动的力量)稳定来维持的。
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
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供血不全。
我们认为治疗颈性眩晕征,选用2~3种中医外治法综合运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使交感神经等张性降低,反射性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及恢复血管壁弹性功能,组织代谢旺盛,血流增加,脑组织供血改善;有利于颈背部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通过调节椎间关节紊乱,改善或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使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进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激惹,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血运,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进入机体恢复的良性机制,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并疗效持久稳定。
(收稿2008 10 14)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论治张艳萍1 杨成玲1 谷 潇2鞍山市中医院胃肠科1(辽宁鞍山114004)中国医科大学91期7年制1班2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分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型。
其中腹泻型IBS属祖国医学中之泻泄、腹痛范畴。
泻泄之作,多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病变,肝胆病变亦可导致。
脾虚湿胜为泻泄之主要病机。
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将其分为3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1 肝胃不和型症见泻泄稀溏,伴肠鸣腹痛或坠胀感,泄后痛减,矢气多,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时加重。
舌淡红,苔白,脉弦。
此由肝旺脾虚,木郁乘脾,脾湿不运而致。
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腹痛泄泻。
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 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化裁:柴胡10g,陈皮10g,白术15g,枳壳15g,白芍20g,防风10g,甘草6g。
方用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防风散肝舒脾,升清止泻,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壳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泄泻得止。
2 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或夹黏液,食少纳呆,纳后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细弱。
此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所致。
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大便次数增多。
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黄乏力。
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
#治宜健脾益气。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砂仁10g,山药15g,扁豆30g,陈皮10g,246Chinese M edical Journal of M etallur gical Indus try,April2009,Vol 26No 2甘草5g。
若阴寒内盛,手足不温,腹中冷痛,加制附子8g,干姜10g,肉桂8g。
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为主,配以黄芪益气,陈皮理气,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砂仁辛温芳香醒脾,诸药合用,促中舟运化,使上下气机贯通,泄泻得止。
3 脾肾阳虚型症见大便稀溏,或伴完谷不化,多在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
此由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而致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云∀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化裁:补骨脂15g,吴茱萸10g,肉豆蔻15g,五味子10g,肉桂10g,白术15g,党参10g,甘草10g,茯苓15g,附子6g。
方中补骨脂辛苦性热而补命门,为壮火益土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湿,五味子为温涩之品,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脾阳得温,命门得补,诸症得消,泄泻得止。
4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2008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大便时溏时稀4年余,曾用中、西药疗效不佳。
腹泻多为饮食生冷、油腻或疲劳而诱发或加重。
大便日行3~5次,便中常见未消化食物或夹黏液,食少纳呆,脘闷不舒,腹中冷痛,手足不温。
经系统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无异常,腹部B超及电子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证属脾胃虚弱型。
治宜补脾健胃。
方用党参20g,白术20g,茯苓15g,黄芪10g,薏苡仁30g,山药20g,扁豆30g,陈皮10g,干姜10g,附子8g,白芍10g,甘草6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2日复诊,手足不温、腹中冷痛消失,大便日行2~3次,成形。
舌淡,苔白,脉细弱。
上方去干姜、附子,6剂后,诸症皆平,随访4月无复发。
5 体会肠易激综合征是以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的功能性肠病。
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及黏液便单独或综合出现为特征,周期性发作或经久不愈。
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或对某些食物不耐受。
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加快,结肠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
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可抗疲劳,提高免疫力,对肠管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党参可提高机体适应性及免疫力,减慢胃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茯苓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山药对恢复肠管节律性活动有明显作用;薏苡仁有镇静镇痛作用;陈皮可直接抑制肠管平滑肌;甘草有解痉止痛作用,甘草、白芍水提合剂对肠管平滑肌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防风可显著抑制胃内排空及肠道的输送机能,明显提高肌体免疫机能。
另据研究,白术、防风、甘草、陈皮、枳壳、柴胡、白芍可抑制肠管平滑肌痉挛,降低结肠运动指数。
针对西医学病因,上述诸药的作用会使本病好转或痊愈。
另外,在治疗期间要忌食油腻饮食、生冷瓜果、辛辣酒类、受凉受寒等,并要重视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避免生活、工作紧张,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更满意。
(收稿2008 10 08)运动导致脾破裂大出血1例全名莱 海城市正骨医院(辽宁海城114200)1 病例报告患者男,16岁。
因中上腹隐痛2h来院急诊。
当时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双肩部略感酸痛。
查体:T36 5&,BP 120/75mmH g,R20次/分,无急性面容,无贫血貌,面色略苍白,皮肤黏膜无皮疹黄染,口唇无紫绀,H R80次/分,律齐,两肺未闻及啰音,腹平,肋下未及,中上腹偏左轻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肠鸣音4~6次/分,四肢无力,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变化。
予抽血检查,在此过程中突然抽搐晕厥,历时3min,当时测血压心率正常,考虑血管神经性晕厥予留院观察,并查心电图正常,血常规W BC7 8∋109/L,RBC4 2∋1012/L,Hb 12 8g/L,BP115/80mmH g,同时患者感中上腹痛好转,查体中上腹压痛减轻,右下及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卫,外科排除了急腹症。
当晚又一次抽搐晕厥,与前次相同,BP105/ 70mmHg,H R88次/分,腹部体征同前,脑电图及脑CT检查均正常。
次日5:00时患者神志模糊,血压下降为60/ 30mmHg,心音低钝,心率为100次/分,腹部较前膨隆,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急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出血3000ml,脾脏有一小裂口,予修补并自血回输后,患者转危为安。
2 讨论本例未能早期诊断,原因主要是无明显诱因。
脾破裂常由外伤引起,自发性脾破裂又常见于脾肿大等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脾脏疾病的患者,青少年及健康成年人发病极少,即使剧烈运动也不会引起损伤,临床上较少考虑此方面因素。
总结本例,患者当晚曾玩保龄球,后突然出现腹痛,休息后好转,父母携其到医院就诊,剖腹探查后发现脾破裂。
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用左手打球姿势不对或用力过猛,或长时间引起过度疲劳,造成脾脏牵拉伤,导致包膜下出血,随着出血量的增大,最终致包膜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如果抢救不及时,将导致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