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45.节理组:46.节理系:二.填空题47.已知岩层的走向为北东45°倾向南东、倾角为30°。

用方位角法表示为:( 135°∠30°)。

48.线状构造的产状可以用(倾伏向)、(倾伏角)和(侧伏向)、(侧伏角)来表示。

49.倾斜岩层的真倾角(大于等于或≥)视倾角;真厚度(小于等于或≤)视厚度。

50.断块潜山可以分为(单断式)、(断阶式)和(地垒式)三类。

51.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均可用(正应力)和(剪应力)表示。

52.岩石变形的基本方式包括(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和(扭转)五种。

53.岩石的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54.岩石破裂的形式包括(张裂)和(剪裂)两种。

55.褶皱的几何要素有(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顶和槽)、(脊线和槽线)、(拐点)、(褶轴)。

56.根据转折端的形态可将褶皱分为(圆弧状褶皱)、(尖棱状褶皱)、(扇形褶皱)、(箱状褶皱)、(挠曲)。

57.根据褶皱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58.褶皱的剖面组合类型有(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平面组合类型有(雁列式)、(S型和反S型)、(长垣)。

59.根据褶皱的平面形态可将褶皱分为(线状褶皱)、(长轴褶皱)、(短轴褶皱)、(穹窿和构造盆地)。

60.底辟构造的结构包括(底辟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

61.根据底辟核与围岩关系可将底辟构造分为(刺穿构造)和(隐刺穿构造)两种类型62.由重力诱发的底辟作用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密度倒置的地层层序)、(低密度高塑性岩层具有足够的厚度)、(上覆地层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可以产生差异压力)。

63.根据节理与侵入岩的流线和流面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和(层节理)四种类型。

64.根据节理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65.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将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两种类型66.根据节理走向与所在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三种类型。

67.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顺序常用的节理组交切关系有(错开)、(限制)、(互切)和(追踪)四种。

68.节理玫瑰花图包括(走向玫瑰花图)、(倾向玫瑰花图)和(倾角玫瑰花图)三种类型。

69.在背斜构造中,节理发育的密集带有:(枢纽或轴的延伸方向)、(构造高点的范围之内)、(枢纽发生弯曲的部位)、(倾伏端)和(岩层倾角突然变陡的地带)。

70.断层线是指(:断层)与(地面)的交线71.断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72.在断层面上可以观察到的断层滑距有(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倾向滑距)、(水平滑距)和(铅直滑距)73.在垂直于被断地层走向的剖面上可以观察到的断距有(地层断距)、(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

74.根据断层与岩层走向关系可将断层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75.断层走向与褶皱轴面走向以及区域构造线走向(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76.格局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式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77.正断层的剖面形态有(板形)、(板式旋转)、(铲形)和(坡坪式)。

78.断层的平面组合型式有(平行式)、(雁列式)、(帚状断层)、(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和斜交式断层)79.正断层的剖面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地堑)、(地垒)和“Y”字型。

80.横断层会造成褶皱核部的宽窄发生变化,其中(背斜)的上升盘核部宽度变大,(向斜)的上升盘核部宽度变小81.断层面上的阶步小陡坎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反阶步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82.断层形成的拖曳褶皱的突起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逆牵引褶皱的凸起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83.Selley(1985)将盆地分为(地貌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三种。

84.盆地的三大结构要素包括(结晶基底)、(沉积盖层)和(盆地的周边)。

85.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将盆地分为(裂陷盆地)、(压陷(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种类型。

86.从岩石圈动力学机制的角度,盆地的沉降机制可以分为三类(热沉降机制)、(构造应力作用)和(负载(重力)作用)。

87.伸展盆地的裂陷作用包括(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

88.根据岩石圈或地壳性质及演化阶段等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初始裂谷)、(大陆间原洋裂谷)、(拗拉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或弧间裂谷)等。

89.按照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可以将构造样式划分为:(伸展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按其卷入深度划分为(基底构造样式)和(盖层构造样式)。

90.根据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岩石圈或地壳性质及演化阶段等可将压陷盆地划分为:(海沟)、(斜坡盆地)、(弧前盆地)、(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91.按大地构造位置可将前陆盆地的基本类型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类。

92.压陷盆地构造样式包括(冲断层)和(冲断层系)两种。

93.按照几何结构和排列组合可将冲断层系分为(双重构造)、(叠瓦冲断层系)和(反向冲断层系)三大类。

94.双冲构造(双重构造)由(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连结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冲断夹块)组合而成。

95.反向冲断层系包括(背冲断层组合)和(对冲断层组合)96.冲断层发育的有序冲断有(前展式)和(后展式)两种。

97.走滑盆地包括(走滑拉分盆地)和(走滑挤压挠曲盆地)两种类型。

98.冲断作用形成褶皱的形式有:(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和(断滑褶皱)三种。

三.简答题1、简述倾斜岩层的“V” 字形法则及其用途。

(已经整理)倾斜岩层:指改变了原始产状而向着某一方向倾斜,即指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交角或者说同一岩层面上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

(是指岩层倾角位于5-85°的岩层)其露头形态取决于岩层产状,地形特征及二者关系,遵循“V”字形法则:用途:在野外填大中比例尺地形地质图或在室内分析时,运用V字形法则可以定性地分析不同地形上出露的各岩层的产状变化规律。

另外可以根据V字形法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分析岩层的的产状特征。

2、简述并图示不整合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已整理地题P4)不整合:定义根据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性质,不整合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定义形成过程:其代表了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随后受垂直岩层力的作用发生抬升并遭受剥蚀或沉积间断,然后再下降接受沉积。

角度不整合:定义形成过程:首先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随后地壳发生挤压发生地层掀斜或褶皱运动,并抬升发生剥蚀或沉积间断,然后再下降接受沉积。

3、简述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构笔P13)注:先答不整合定义4、请举例说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上: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5、请填出下图褶皱构造的几何要素。

6、请在下图图示并计算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最高点海拔-闭合线海拔=95-55=40m。

闭合面积为红色线所标注的面积。

7、简述弯滑褶皱的概念和特征。

(构真笔P4)8、简述弯流褶皱的概念和特征。

(构真笔P5)9、试述横弯褶皱和纵弯褶皱的区别。

(构真笔P4)10、试述褶皱的里卡德分类的原则和方案。

(构笔P51)里卡德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进行分类,具体如下:(1)直立水平褶: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80︒~9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80︒~90︒),枢纽倾伏角为10°~80°;(3)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对应的倾角和倾伏角为80︒~90︒);(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为0︒~10︒);(5)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倾角和倾伏角均为0︒~10︒)(6)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为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但两者倾向和倾角不一致。

(7)斜卧褶皱(重斜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而且两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同,即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90︒。

11、试述Ramsay(兰姆赛)对褶皱进行分类的原则和方案。

(了解)答:兰姆赛根据褶皱层的等(倾)斜线形式和厚度变化参数所反映的相邻褶皱曲率关系,将褶皱分为三类五型:(一)I类:这类褶皱的等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大于外弧曲率,故外弧倾斜度也总是小于内弧倾斜度。

(曲率越大等斜线越密)根据等斜线的收敛程度再细分为三个亚型:①IA型: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大于外弧曲率。

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②IB型:等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③IC型:等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斜线比两翼附近要略长一些,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曲率。

这是平行褶皱向相似褶皱的过渡形式。

(二)II类:等斜线相互平行且等长。

褶皱曾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三)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12、请根据层间小褶皱分析并确定下图的褶皱形态。

13、简述底辟构造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构真笔P50+61)底辟构造:是指在地下较深处的密度相对较小的高塑性岩层或岩体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又称为挤入构造,属于特殊成因的一种生长构造。

)底辟构造既可以是纯粹由重力作用诱发形成也可以是由区域应力场和重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而重力作用是其主导因素。

(一)由重力诱发的底辟作用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密度倒置的地层层序;底辟物质的密度明显小于上覆地层的厚度。

(2)作为底辟物质低密度高塑性岩层具有足够的厚度;(3)上覆地层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可以产生差异压力。

(二)区域应力场作用可以使岩层发生变形并使应力分布不均匀,低密度塑性层在应力场作用下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流动并刺穿上覆地层形成底辟构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