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最新完整版)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最新完整版)

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1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

8.规定了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明确了荷载、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物、洞门结构、防排水、防灾救援等技术要求。

9.明确了地下车站荷载、结构形式及衬砌、结构设计、构造要求、结构防水等技术要求。

10.规定了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正线轨道、站线轨道、钢轨及扣件系统、轨道结构过渡段、护轨和线路标志设置等技术要求。

11.规定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数量、安全线设置、车站布置、客运设备、站场路基及排水等技术要求。

12.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分布、牵引变压器、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等设计要求,提出了接触网悬挂方案及设计选型原则。

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可靠性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术要求。

14.明确了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5.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调度集中、列控、联锁、集中监测、道岔融雪、信号网络、电源、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

16.规定了运营调度管理、客票、旅客服务、动车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7.明确了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和设置原则,规定了风、雨、雪、地震以及异物侵限监测设备配置标准。

18.明确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设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规模、功能、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等标准。

19.明确了维修设施设置、布点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维修基地、维修车间和维修工区的规模和主要设备配置标准。

20.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和卸污站(点)设置原则,规定了车站水源、给水及卸污设施、给水排水管道防护等技术要求。

21.明确了站房及站场客运设施、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综合交通、绿色客站、综合开发等设计要求。

22.规定了地面、高架及地下车站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置标准。

23.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规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接地电阻、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标准。

24.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控制、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的设计原则和保护要求。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745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郑健、安国栋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定人(按章节顺序排序):吴克非、蔡申夫、严贺祥、曾会欣、吴明友、刘燕、王哲浩、吴麦奎、杜彦良、赵勇、谢静高、韩志伟、付建斌、丁亮、秦永平、俞祖法、孙国新、田长海、张国兴、李智国、周伟旭、高广军、徐鹤寿、刘华、王俊峰、韩国兴、孙立、崔显付、许有全、周诗广、叶阳升、李成、李安洪、顾湘生、乔健、薛吉岗、薛照钧、徐升桥、倪光斌、朱丹、何川、涂慧敏、王亚民、刘丽华、尹福康、谢衡元、潘继军、张小星、樊艳、朱飞雄、赵印军、廖宇、管亚敏、陈方荣、周铁征、于世平、黄保民、廖建洲、吴国华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4)3 总体设计 (8)4 运输组织 (13)5 线路 (15)6 路基 (23)7 桥涵 (41)8 隧道 (56)9 地下车站结构 (65)10 轨道 (71)11 站场 (78)12 电力牵引供电 (88)13 电力 (103)14 通信 (111)15 信号 (120)16 信息 (133)17灾害监测 (138)18 动车组设备 (140)19 维修设施 (146)20 给水排水 (150)21 房屋建筑 (152)22 采暖通风与空调 (158)23 综合接地 (160)24 环境保护 (164)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166)本规范用词说明 (167)1 总则1.0.1为统一城际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城际铁路设计符合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方便快捷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城际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设计速度分为200km/h、160km/h、120km/h三级。

1.0.3 城际铁路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运营,重要节点应考虑与铁路网互联互通或换乘的条件,始发站和中间站应与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系统顺畅衔接、便捷换乘。

1.0.4城际铁路应采用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

1.0.5 城际铁路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动车组的配置数量及牵引变压器的安装容量等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城际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0.6的规定,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应符合附录A的有关规定。

图1.0.6 城际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①站台建筑限界(侧线站台为1750mm;正线站台,无列车通过或列车通过速度不大于80km/h时为1750mm,列车通过速度大于80km/h时为1800mm)。

②站内反方向运行矮型出站信号机的限界为1800mm。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接触网结构高度。

1.0.7 城际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C活载。

ZC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C标准活载如图1.0.7-1所示,ZC特种活载如图1.0.7-2所示。

图1.0.7-1 ZC标准活载图式图1.0.7-2 ZC特种活载图式1.0.8 城际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城际铁路设计应针对自然灾害、异物侵限等灾害及次生灾害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1.0.10城际铁路结构物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1城际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2 城际铁路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0.13 城际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城际铁路intercity railway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2.1.2总体设计general design总体设计是指完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的设计过程,包含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明确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明确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以及系统可靠性与内部控制设计等工作内容。

2.1.3综合客运交通枢纽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具有集约资源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由若干种旅客运输方式(其中包括不少于两种城市对内或对外的客运干线)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组成的,共同完成客流乘降与中转换乘作业的交通基础设施。

2.1.4综合开发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特指在保障铁路运输功能和运营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为原则,对铁路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实施一体设计、统一联建等方式进行的开发利用。

2.1.5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natural disasters and foreign object invasion monitoring system实现对铁路沿线风、雨、雪、地震及异物侵限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具备预警、报警及联动触发相关系统的功能。

2.1.6工后沉降settlement after civil works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2.1.7 ZC活载ZC-live loa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际铁路列车标准活载的简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