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模板:3121- 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121- 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大学生评教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

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评价制度,部分高校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职称评审的依据,其假设前提是学生评教是有效的,即学生评教的分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那么,学生评教是否真的是有效的呢?检索文献后发现,研究者的观点可以分为有效论、无效论和中立论,实践中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褒贬不一,可能的原因在于判断学生评教有效性的依据不同,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基于现代测量理论和决策理论,本课题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评教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学生评教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思路和指导。

1.2 课题界定有效性:有效性指的是测量结果对需要测量内容的反映程度,也被称为测量的正确程度(吴明隆,2010)。

经典测量理论下,有效性常用测量结果与某个效标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越高,有效性越高(张文彤,2004)。

在项目反应理论下,测量结果可以分解为潜在特质、题目难度、宽严度和等级难度4个方面,有效性表现为4个方面符合统计学要求的程度(孙晓敏,2006)。

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借鉴吴明隆(2010)的观点,本课题将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界定为学生评教分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应程度。

在经典测量理论下,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是指学生评教分数与某个效标的相关系数表示。

在项目反应理论下,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是指学生评教分数符合统计学要求的程度。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大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评价(1)从学生能力和态度角度分析评教的有效性。

无效论者认为学生没有评教的能力,因为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态度马虎,不能很好地把握评价标准。

有效论者认为学生有评教的权利也有评教的能力,学生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心智成熟,很清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刘国胜,2014)。

中间观点论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评教结果是有效的,参与评教的学生人数越多,评教结果越可靠(李建芬,饶国军;2004)。

(2)从学生评教对教学活动影响来分析评教的有效性。

无效论者认为学生评教引发教师负面情绪、强迫教师降低学生要求、干扰教学秩序,所以评教是无效的。

有效论者认为学生评教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树立榜样,所以评教是有效的。

持中立观点的人认为,学生评教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谨慎使用。

(3)从学生评教分数来分析评教的有效性。

大部分研究者采用学生之间评分差异、学生与专家之间的评分差异来判断有效性,个别研究者运用多面Rasch模型从学生、量表、教师多个角度对分数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普遍支持评教有效性有待提高的观点。

2. 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1)评教主体因素。

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心理偏差、评教能力、个人偏好、对评教活动的态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学生评教的行为,导致分数不能真实反映教师实际教学质量差异,从而影响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2)被评价主体因素。

教师的职称、教龄、个性、教学能力、课程因素等因素影响学生的评价。

例如,学生喜欢某种个性的教师、偏好某种特征的课程,这些教师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评价,其评教分数的有效性有待考证。

(3)评价实施因素。

评价量表、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应用、评教人数都可能对学生评教有效性产生影响,即使学生有评教的能力,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

3.提升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对策(1)合理引导评教主体的行为。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了解评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努力克服偏差;学习评分技巧和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培训。

(2)优化学生评教的组织。

主要措施有:设计合理的评分量表、选择合适的评分方法和渠道、避免过度使用评价结果、加强反馈和沟通。

(3)矫正学生评教分数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当评教完成后,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减少外界随机因素和主观因素对分数有效性的干扰。

例如:剔除极端值;对评教人数进行加权;分类评价和比较;多面Rasch分解后剔除评委因素和量表因素的影响。

4.研究评述综合以上分析,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观点存在很大分歧,原因在于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效标判断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从学生态度和能力分析评教的有效性、从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来分析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不能说明评教分数本身是否有效,只能说明影响评教分数的原因,而从学生评教分数来评教有效性的方法不能剔除学生和课程差异带来的影响,效标本身的有效性存在争议。

所以,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评价应从评教数据出发,运用新的方法进行评价,多面Rasch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借助多面Rasch模型从学生、量表和教师等多个角度评价有效性,再采用问卷调查的分析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最后提出对策。

1.4选题意义1.4.1 理论意义1、完善了教师能力测评理论。

能力测评理论比较多,教师能力测评理论非常少。

学生评教是教师能力测评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否有效还缺乏理论依据。

本课题将现代能力测评理论引入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完善了教师能力测评理论。

2、拓展了教师能力测评有效性评价理论。

能力测评有效性一直是能力测评理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将学生评教有效性引入教师能力测评领域,为教师能力测评有效性研究补充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教师能力测评有效性评价理论。

1.4.2 实践意义(1)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进行准确判断。

基于现代测量理论,从学生评教数据出发,本次课题采用的新方法能够从学生、量表和教师等多个角度对评教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摆脱了效标存在争议带来的困扰,能够客观、准确评价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2)对学生评教的价值进行准确定位。

学生评教的价值争议来源于学生评教有效性判断争议,所以需要对学生评教有效性进行准确判断才能明确学生评教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价值。

(3)探索完善学生评教的制度。

本次研究从评教主体的评教过程角度探索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对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对策更有针对性。

1.5研究价值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现代测评理论,应用学生评教数据,可以从学生、量表和评分等级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数据容易获得、操作方便、结果直观,可以在教学管理中推广使用。

基于教学的互动性,学生评教可以作为教师能力测评的一种途径,为教师的选拔和配置提供新思路。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 理论依据1.潜在特质理论:潜在特质理论认为能力是制约人们完成某一任务的若干潜在特质。

作答概率、个人能力和题目难度被定义在同一尺度上,评委具有各自独特的评分行为,测量的结果使得能力独立于特定的题目和评委。

2. 胜任力理论: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个体特征。

2.2 研究目标1.探索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明确学生评教的价值定位。

2.评价学生评教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2.3研究内容1.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学生评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评价,其理论基础离不开测量理论,所以本课题首先对测量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学生评教理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同时,对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基于决策理论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

2.大学生有效性现状评价和问题分析应用现有的课堂评价量表收集学生评教数据,基于多面Rasch模型从学生、量表和教师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找到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3.影响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可能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作为访谈设计的提纲。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访谈对象,围绕“你是如何评价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进行关键事件访谈,采用扎根编码的分析提取评教中的典型心理行为。

汇总文献和访谈的结果后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在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调研问卷,用来测量学生评教过程中的典型心理行为。

收集数据后,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教有效性的影响。

4.提升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对策基于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从学生心理行为、量表设计和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对策。

2.4研究假设假设1:潜在特质理论中的多面Rasch模型适用于学生评教有效性评价假设2:学生具有多种评教心理行为,具有可测量性假设3:学生多种评教心理行为共同影响评教有效性2.5创新之处1.采用新的方法对大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次课题采用的多面Rasch模型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为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和评分等级难度,并且提供监控值来评价其有效性,避免了效标不一致带来的结论争议。

2.从新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本次课题整合了学生评教过程多种典型心理行为,更全面系统地提取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更加符合评教的主观评价特征。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首先,我们梳理了学生评教的相关理论,从教师能力测评角度引入现代测量理论,构建了学生评教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框架,这是整个研究的起点,也为学生评教有效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其次,整合了学生多种评教心理,分析评教心理对评教有效性的影响,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

最后,从学生心理行为、量表设计和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对策。

3.2 研究方法1. 关键事件访谈法:用于学生评教心理行为量表的题项采集。

2.问卷调查法:用于学生评教心理行为量表的题项采集、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3. 多面Rasch模型分析法:用于剔除评委因素、项目难度和等级难度,得到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

4.多元统计分析法。

用于学生个人特征和心理行为对评教有效性的影响。

3.3 技术路线图1 技术线路示意图3.4 实施步骤第一步:梳理文献。

总结国内外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主观能力测评有效性的基础理论和文献,构建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理论框架。

第二步: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步:问卷设计与量表开发。

基于文献和访谈,并遵循规范的问卷开发程序,编制学生评教心理问卷,对多种可能存在的评教心理进行测量。

第四步: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第五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个因素对评教有效性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第六步:撰写结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