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要点整理v2

2018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要点整理v2

论证有效性分析要点整理一、 考试信息1.分值:30分(分析16分+结构及语言表达14分)2.字数要求:600字左右3.建议用时:25分钟(5分钟读题,10分钟找逻辑漏洞,10分钟组织语言)二、 整体结构除标题外,全文3个大段,6个自然段,注:标点符号算字数。

第一段:引言 —— 1个自然段,50-60字第二段:论述 —— 4个自然段,110-130字/段第三段:结尾 —— 1个自然段,50-60字三、 标题1.标准标题:“似是而非的论证”、“漏洞百出的论证”、“值得怀疑的论证”2.质疑标题:“________吗”(表示对论题的质疑)3.否定性标题:“________未必________”建议使用第1种方法,避免找错论题的尴尬,保证不失分。

四、 引言(开头1段)1.模板一:原文通过一系列材料和推理得出“________”的结论。

这一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逻辑漏洞,具体分析如下。

(以上模板45字(不含题干结论)。

)2.模板二:原文所给论证看似有道理,但细细推敲则可发现其在概念、论据及推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以上模板50字。

)五、 论述(中间4段)1.写作格式:结构标识+缺陷描述+简洁分析+小结1.1结构标识:首先、其次、再次(另外)、最后1.2小结举例: 1. 由此无法必然得出该结论。

2.因此,推理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3. 所以,结论的得出有些牵强。

4. 由此看来,结论的得出稍显轻率。

2.常见逻辑漏洞:2.1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解释: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通过对一个概念的证明,进而企图来证明另一个不一致的概念。

特征:2个核心概念所表述内容不一致。

模板: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________的含义是________,而________却是________。

论述者并没有将这两个概念界定清楚,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该论证显然是不足信的。

2.2不当假设解释:推理基于一系列错误的或未经证实的假设。

模板:上述论证中通过推理得到________这样的结论,是基于________假设。

但是________,所以这是一种不当假设,由此推断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2.3因果错误(因果谬误)解释:错误理解或运用因果关系。

主要分为:因果无关(强加因果):两件事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存在他因(简单归因):导致结论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因果倒置: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历年真题从未考过)模板:1.强加因果:论证者以________为前提,推出________的结论,两者看似有联系,实则并不相关,两者未必具有“因果关系”,因为________并不能带来________的必然结果。

因此,这样的论证是不成立的。

2.简单归因:论证者从__________这一原因不足以得出__________的结论,因为________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________之外,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________,但它们和________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仅凭它是不足够的。

3.因果倒置:材料中以________为前提,就得出结论________,这显然倒置了因果关系。

因为________才会出现________这样的结果。

2.4不当类比解释:将两类并不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强行进行对比。

特征:出现寓言故事,涉及自然与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联两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等。

常见类型: 1. “动物行为”与“人类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类比2. “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类比3. “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类比模板:1.文中将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类比,显然出现了“类比不当”的错误。

________与________的(性质,环境,范围等)并不相同,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由此看来,结论的得出稍显轻率。

2.论述者由________不能必然推出________状况。

因为________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

上述论证过于关注共性,而忽略了特殊性,显然存在着“不当类比”的嫌疑。

2.5以偏概全(轻率概括、轻率归纳)解释:已知个体或部分,推出整体。

特征:出现举例,特别是出现了时效、范围、数量等。

模板:材料中提到的________(个体),可能只是________(整体)的特殊情况,是个例,并不能代表________(整体)的情况。

因此,该论证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所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

2.6循环论证解释: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

模板:报告认为________,但是,论证这一结论却是以________这一判断为前提的。

而实质上,这里的结论与前提是同一意义的重复,像这样以前提充当结论,是典型的“循环论证”错误,不能证明任何命题。

2.7条件错误(条件缺失、绝对推断)解释:用“或然性”的前提推出“必然性”的结论。

特征: “只要…就”、“只有…那么”、“当然”、“一定”、“越…越…”模板:上述论证以________为前提,推出________。

显然把“可能”当成了“必然”,明显存在“绝对推断”的错误。

即使是________,也不一定会________,有可能________,最终________。

由此无法必然得出________(结论)。

2.8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解释:错将反对关系当成矛盾关系。

模板:文中通过________推出________,是不恰当的。

两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________的对立面是________,还包括除________外的其他可能,比如________。

因此,结论的得出稍显轻率。

2.9自相矛盾解释:材料中前后观点不一致,相互抵触。

模板:材料前面说________,也就是________,而后面又说________,明显前后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该论证是不足信的。

2.10数字谬误解释:平均数陷阱:平均数代表整体的平均水平,不能表示个体的实际情况。

绝对百分数:将百分数当作绝对量,忽视基数的存在。

特征:文中出现数字、百分比,以及样本基数的变化。

模板:1.平均数陷阱:上述材料通过________这一平均数字的分析,得出________的结论,是不恰当的。

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________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________的具体情况,可能________恰恰就在平均水平之下(上),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

2.绝对百分数:论述者由________不必然推出________。

没有基数的百分比没有意义的,因为其只能代表一个相对的比率,而无法说明________的实际状况。

因此我们无法从论述者的数据中得到________的结论。

2.11转移论题解释: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偏离正题而转向另一论题(相似或无关),从而转移人们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

公式:上述论证中的中心论题是________,但是提供的论据却是________,根本没有触及实际问题,这就不自觉偏离了原来议论的论题,对问题的论证没有意义。

六、 结尾模板:综上所述,原文在概念、论据及推理等方面至少存在以上所分析的诸多逻辑漏洞。

因此,该论证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有待商榷的/难以信服的。

(与标题呼应)七、 近五年真题解析2017年真题: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飞等人的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

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①。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②③。

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④。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

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⑤。

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

解析:核心论点: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①条件缺失: 关键词“只要…就…”。

利用赏罚也不足以治理好臣民,还需其他条件。

②条件错误: 关键词“…,那么…”。

人的本性“好利恶害”不能推断出“没可能、没必要寻求廉洁之士”。

③混淆概念: “好利恶害”不能跟“以权谋私”这个概念随意替换。

④绝对推断: 关键词“只”。

廉政建设的关键并非仅限于防止官员以权谋私,材料论证过于简单。

廉政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我们还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多管齐下。

⑤自相矛盾: 臣民虽然未必是监察官,但也是人,按照文中逻辑,就也会跟监察官一样以权谋私最终造成共谋私利。

如果监察官因为是人,这个方法行不通,那么让臣民监督,也就同样行不通。

2016年真题: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①,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②。

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③。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④。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⑤,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⑥。

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⑦。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解析:核心论点: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①混淆概念:“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不等同于“劳动力供应短缺”,材料中没有给出2011年劳动力人口过剩人数多少,如果2011年劳动力人口严重过剩,即使2012年有所减少,可能依然是过剩。

②以偏概全: 长三角等地区的现象,不足以说明全国的实际情况。

③条件错误: 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位不并非全都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仅凭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来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然不妥。

④绝对推断: 关键词:“越…越…”、“显然”。

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必整体素质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就业。

如果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对等、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抗压能力较差、应急应变能力差等,其不一定就比其他劳动力群体更容易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