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词如何生义_词汇概念_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_介评_戴忠信

_词如何生义_词汇概念_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_介评_戴忠信

2011年11月第43卷 第6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Nov.2011Vol.43No.6《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Vyvyan Evans.2009.How Words Mean:Lexical Concepts,CognitiveModel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xviii+377pp. 英国班戈大学语言学与英语学院院长、英国认知语言学学会主席Evans教授,冲破了传统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人为界限,总结了当代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以下简称LCCM理论)。

2009年,他出版专著《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型与意义建构》,系统地阐释了这一理论。

LCCM理论是一种微观语义解释理论,解释真实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理解、语义生成与建构过程。

这一微观语义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研究言语行为与语用学中的关键问题———意义,具有理论与方法论作用。

一、内容简介本书由五部分十六章构成。

第一部分导言,内有四章:词与意义、词义新解、认知语言学与LCCM理论中的词义;第二部分词汇表征,由六章构成:语言符号单位、语义结构、词汇概念、认知模型;第三部分语义合成,分为词汇概念选择、词汇概念整合、语义释解三章;第四部分比喻语言与思维,分为两章:隐喻与转喻、时间的语义研究;第五部分为结语,讨论了LCCM理论的意义。

1.LCCM理论的问题域Evans(2006)早就注意到,与词相关的意义具有多变的本质,词义是易变的、开放的、高度依赖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

比如,我们都知道“raise”这个多义戴忠信 王科敏 《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英语单词,但当我们看着这个单词时,我们却不能确定其词义。

当听到或读到“He raised the glass to his lips”时,我们能确定其词义为“举起”;当听到或读到“The mother raised four children”时,我们能确定其词义为“养育”;当我们想象“养育”的情景时,又会根据经验联想到养育过程所涉及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

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特定话语中的词义呢?又是如何形成联想的呢?首先,具体话语中的“raise”的词义是听者或读者建构出来的。

话语中的词并非直接呈现词义,而是词所在的特定话语语境本身呈现的结果,即词的意义是其所在话语语境的显现。

这种显现的前提条件就是词所在的话语的语境。

词的意义显现过程,依赖并受制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

词形带着其所具有的概念意义,参与话语的建构,词的意义因话语语境的不同而变化。

为了解释意义建构过程中词义的多变特性,Evans提出了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理论。

他(2006,2009)认为,要解释词的意义显现依赖并受制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这种现象,所提出的理论就应该解释两个方面:其一,词所提供的通向不同知识类型的路径;其二,词与词,以及词与知识结构是如何整合或合成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这种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语言的潜在知识。

由词汇构成的话语,通过词汇的整合认知过程,激活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的知识类型,形成语义认知模型,最终确定模型中的词义。

“He+raised+the glass+to his lips”这一话语语境,就会激活我们心中的经验画面,形成特定的认知模型,进而确定“He raised the glass to his lips”这一话语语境中各个词汇的意义。

在一般人的知识经验中,“raise”、“glass”与“lips”意境中的“glass”不会是“玻璃”,而是“玻璃杯子”的意思。

但是,如果将这句话放到更大的语境中,“glass”也有可能为“玻璃”。

因此,我们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储备了大量的经验知识,可以根据话语词汇来激活。

Evans将这些大量的经验知识储备称为“认知模档”(cognitive model profiles)(P.74)。

其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具体话语中建构“raise”的意义,是因为“raise”本来就有可赖以建构的意义。

词义并不能直接通向“认知模档”所依赖的个体所储备的经验知识,而是通过“概念”来实现的。

Evans(2004:6)指出,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是指大脑组织和储存的、已经获得表征资格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抽象、推理等思维过程中,可以被回忆、被模式化和被运用。

因此,概念系统的内容就可以对语言这类符号进行表征。

这样,物理的象征符号(如声音)与意义元素(meaning element)就结合起来了。

语言符号所指的是具有心理表征资格的信息。

Evans将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元素称为“词汇概念”(lexicalconcepts)。

词汇概念仅是个人概念系统的一部分。

2011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6期2.LCCM理论:微观意义建构理论如果将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学研究语义的视角称为广义意义研究,将传统语义学研究词典语义或“语言”语义的研究视角称为静态意义分析研究,那么,LCCM理论从话语过程与个体知识经验关联视角研究词义在线建构过程的路径,就可以称为微观意义建构理论。

Evans在本书中明确指出,本书所呈现的是在词义与语言理解过程中,词与词相结合服务于特定情境意义建构的当代研究路径(P.ix)。

Evans所观察到的语言理解过程中词义多变的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一直致力于揭示与解释这种现象,并达成了共识:语言理解过程要区分两种意义:独立于语境的意义与依赖于语境的意义。

独立于语境的意义指与词汇相连的无时间限定(timeless)的意义,而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则是具体语境所形成的意义。

两种意义的划分形成了两个研究领域:语义学与语用学。

Evans认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并非基于原则,而是人为的”(P.xi)。

他打破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学科界限,从原则上区分了两种系统:由词汇编码的语言知识所构成的“语言系统”(linguistic system)和由词汇提供路径而通向的非语言知识构成的“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

由此,他形成了两个理论构件:词汇概念(lexical con-cepts)和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

前者指由语言专门编码的各种知识,后者指和谐一致且结构化的非语言知识。

3.LCCM理论的基本架构Evans(P.74)认为,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s)和认知模型。

一个符号单位由一个语音载体和一个词汇概念构成。

词汇概念是语言编码的概念,即高度图式化的知识,外化于被编码的语言形式。

词汇概念与各种语音载体相连,语音载体包括词、黏着词素、习语和语法结构。

因此,从定义上看,词汇概念指纯语言知识。

符号单位属于词汇系统,认知模型属于概念系统;前者的内容是语言内容(linguistic content),后者的内容是非语言内容(non-lin-guistic content)。

词汇概念具有两级结构特性,一方面将语言内容编码,另一方面又提供通向人类概念系统的路径。

词汇表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的一个单位。

概念结构呈现出多种相互关联的图式框架,主要有“事物”与“情景”两种概念结构。

并非所有的词汇概念都通向认知模型,只有开放类词汇概念(open-class lexical concepts)才提供通向认知模型的路径。

认知模型会引起无限的潜在模型。

认知模型总称为认知模档,认知模档由基本认知模型(primary cognitive models)构成,基本认知模型是通过语言使用过程戴忠信 王科敏 《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建立起来的,与词汇概念相连接,是词汇概念提供路径所通向的地址。

另外,认知模档还包括次要认知模型(secondary cognitive models),次要认知模型通过连接与基本认知模型相连。

Evans在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两个核心概念,接着在第三部分开始建立其语义整合与解释理论框架。

首先,语义整合与解释过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其一,纯粹的语言过程;其二,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整合过程。

这两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词汇概念选择(lexical conceptselection)与融合(fusion)。

词汇概念选择主要是根据词汇概念载体(即语言形式)与给定的话语语境,确定最为合适的词汇概念。

融合就是整合已经选定的词汇概念。

词汇概念选择过程受到话语、语篇和超语言语境的引导,在语境的引导下选择每一语音载体所关联的最为合适的词汇概念。

所选择的词汇概念的合适性是语义化的结果。

融合过程也呈现出两个过程:词汇概念整合过程(lexicalconcept integration)和解释过程(interpretation)。

词汇概念整合过程就是整合已经选定的与词汇概念相关的语言内容,是由词汇知识(即词汇概念知识)驱动的更大词汇项的建构过程。

这些更大的词汇项被称为“词汇概念单位”(lexicalconceptual units),这个建构过程就是词汇概念单位被解释的过程,也就是其获得信息特征描述的过程。

解释过程由词汇概念整合结果引导,由开放类词汇概念激活认知模式,实现对话语词汇的解释。

4.LCCM理论对比喻性语言的解释本书第十四章运用LCCM理论讨论了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与非比喻性语言(literal language)的区别。

Evans认为,非比喻性意义建构与比喻性意义建构的区别在于概念建构过程中词汇概念所激活的潜在语义不同。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如果词汇概念激活的是基本认知模型,意义建构过程就是非比喻性;反之,如果词汇概念激活的是次要认知模型,意义建构过程就是比喻性。

Evans还区分了隐喻和转喻这两种比喻性概念(P.297)。

他认为,如果比喻的载体和比喻的目标处于同一个词汇概念中,比喻的载体可以为比喻的目标提供直接通向路径,这个意义建构过程就是转喻意义建构。

如果比喻的载体和比喻的目标处于两个不同的词汇概念之中,这个意义建构过程就是隐喻意义建构。

例如,在“The ham sandwich has asked for the bill”这个表达中,“customer”是比喻的目标,“sandwich”是比喻的载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