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

绿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

绿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

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学科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现在,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然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环境呢?保护环境对化学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环境问题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大量的人工制取的有毒化合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出版了,书中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奄奄一息……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这本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内,工业的发展已经把人类逼进了一个被毒化了的环境中,而且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严重的。

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起,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了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自古就有了。

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不毛之地。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

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

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久利用。

我们应该懂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有毒的物质和形成废弃物。

为此,人们提出了“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和“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等新的理念。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性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过程。

它是在合成、催化、工艺、分离等领域实现污染预防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科学手段。

其研究重点是:设计或重新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化合物;从研究、变换基本原料和起始化合物以及引入新试剂入手,探求新的、更安全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改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排放。

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理应成为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从地球上获取大量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CO2。

同时,森林被大范围破坏,对CO2的吸收减弱,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其后果大家都知道,使地球便面温度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食品的化学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人们期盼着能得到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于是绿色食品应运而生。

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将食品的化学污染遏制在源头绿色食品是指对人和环境无害、有营养、优质的食品,它的生产必须以生态环境较佳的地域为基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努力做到生产流通使用及废弃物的后处理均对食品、人和环境无污染或尽可能的少污染,可见绿色食品工程是一项致力于环境保护,减少和消除食品污染的系统工程。

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可将对食品的化学污染的治理从治标转化为治本。

1.树立环保意识,明确开发绿色食品工程的意义当前,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表明:21世纪是绿色产品的世纪,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

对于即将加入WTO的中国食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只有重视和解决食品的污染(尤其是化学污染)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其产品才能在全球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否则将被无情地挡在世界贸易大门之外,而且其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因此我国的食品业应增强环境意识,花大力气治理和消除食品的污染源,执行ISO14000系列标准进行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政府应该完善和严格环境法规,迫使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扶持兴建绿色食品基地,培育绿色食品市场,这对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应用绿色食品技术,是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关键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既不产生污染,也不破坏环境,即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是绿色生产。

为从技术上消除或减少对产品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生产中运用绿色技术尤为重要。

比如提倡以有机农业技术取代无机农业技术,在使用农用或食用化学品上推行“少就是多”的新概念(即用量要求越小越少,其效果却要愈强愈好),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用生物类杀虫剂少用化学农药,慎用化学生长调节剂。

还有食品业中广泛采用的塑料包装以及塑料大棚、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是继水质大气污染之后的又一大社会公害,而且会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

解决这一问题的真正出路在于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即采用新型可降解(光解或生物降解)的绿色塑料代替传统的百年之久不分解的塑料。

这样不仅使食品“里面”(原料、生产过程)绿,也使食品的外观绿,换上了无污染的绿衣服。

因此,选择维护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的绿色技术,采用食品的绿色包装,是预防食品的化学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重要环节。

3.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是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源动力说到食品的化学污染问题,许多人认为是生产者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多大关系。

据专家统计,平均每人每天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头发、洗澡、洗衣服平均每天制造200L的废水污染河流、大海、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g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造成地球上生态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源的41%,家庭污染却占到了59%。

不难想象,人们不恰当的消费、生活行为也是危害人类生态环境的一大污染源。

绿色消费的主旨在于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掀起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他们购买产品首先考虑产品是否对环境有害,其次才是产品的价格、性能等。

我国是在1991年推行绿色食品标志的,目前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大多处于“配角”,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跨入WTO大门,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刻不容缓,因为只有绿色消费这一源动力,才能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较佳的生态环境,才能刺激绿色食品的生产,推动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丰富绿色食品市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绿色化学与工作方面的关系日益紧密,出现了很多绿色标志、绿色企业、绿色制造、绿色公关等工业生态学与绿色经济。

绿色观光、绿色休闲、绿色奥运等也已成为人们常提到的词语。

在处理污染物方面,绿色化学通过改变化学产品或过程的内在本质,来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

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因为物质的化学结构同其毒性具有内在的联系。

由于这种联系,绿色化学家可以设计或重新设计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使其具备所需的特性又避免或减少有毒基团的使用与产生。

同时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实现零排放。

因此绿色化学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亦可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化工过程的经济效益,是使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绿色化学从原理和方法上给传统化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设计新的化学工艺方法和设计新的环境友好产品两个方面,通过使用原子经济反应、无毒、无害原料、催化剂和溶剂等来实现化学工艺的清洁生产,通过加工、使用新的绿色化学品使其对人身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无害化。

展望21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将继续发展,人口还要增加,对化学工业的需求也将增多,而传统化学工业虽在农药、聚合物、材料科学、去污剂、石油添加剂、水处理、废物处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

而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又越来越强烈。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加快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决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样代价太大”,“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规定。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防止资源浪费”,为此,绿色化学以其“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另一方面实现“零排放”,达到不污染环境的效果。

因此,它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未来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

绿色化学在节约原料、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与安全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在致力于绿色化学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人类只有弄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会为我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什么,才能放心地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

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黑晓娜应083班0801682011年6月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