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

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

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第一节健胃药和助消化药一、健胃药【定义】:凡能提高食欲,促进胃的分泌蠕动,加强消化机能的药物。

(一)苦味健胃药刺激味觉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味觉分析器兴奋,提高食物中枢的兴奋性,加强唾液和胃液分泌,获提食欲的效果。

1.龙胆【来源与成分】本药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干燥根茎和根。

有效成分为龙胆苦苷约2%,龙胆糖约4%,龙胆碱约0.15%。

【作用与适应证】本药味苦性寒,因其味苦,内服可作用于舌味觉感受器,促进唾液与胃液分泌增加,加强消化,提高食欲。

常与其他健胃药配伍制成散剂、酊剂、舔剂等剂型,用于食欲不振及某些热性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等。

2.马钱子【机理】:兴奋味觉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前胃弛缓、瘤胃积食。

(二)芳香性健胃药【作用】轻度刺激消化道反射地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胃肠蠕动;轻度抑菌和制止发酵的作用1.陈皮又名橙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内含挥发油、川皮酮、橙皮苷、维生素B和肌醇等。

1【作用】内服发挥芳香健胃作用,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及胃肠蠕动,呈现健胃驱风的功效。

【应用】用于消化不良、积食气胀等。

2.桂皮又名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内含挥发性桂皮油1%~2%,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

【作用】桂皮油对胃肠黏膜有和缓的刺激作用,能加强消化,排除积气,缓解痉挛性疼痛;还能使中枢和末稍血管扩张,可增强血液循环。

【应用】常用于消化不良,胃肠胀气,产后虚弱等。

【注意】:孕畜禁用,以免流产。

3.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作用】健胃驱风。

【应用】用于消化不良、胃肠气胀、前胃弛缓。

4.姜【作用】内服对口腔和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提高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胃蠕动,具有健胃、制酵、驱风等功效。

【注意】:孕畜禁用。

5.大蒜(Garlic)【作用】由于内含大蒜素,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应用】用于食欲不振,积食气胀;禽及幼畜肠炎、下痢等。

(三)盐类健胃药【作用】1.渗透压作用,刺激消化道粘膜。

2.补充离子,调节体内离子平衡。

1.食盐【作用】健胃、刺激、防腐、补体液。

【应用】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洗涤伤口。

2.人工盐【组成】由硫酸钠、硫酸钾、碳酸氢钠、氯化钠等组成。

【用法】内服,小剂量健胃,大剂量腹泻。

【应用】临床上多与其他健胃药合用。

促进胃肠分泌和蠕动,中和胃酸,加强饲料消化。

【治疗】消化不良、胃肠弛缓。

二、助消化药【作用】多为消化液的主要成分,补充消化液中某些成分的不足,发挥代替疗法,速恢复正常的消化活动。

【常用药物】稀盐酸、稀醋酸、乳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干酵母、山楂、麦芽、药曲1.稀盐酸【作用】促进胃蛋白酶消化、胃排空、蛋白质和脂肪进一步消化;增加钙、铁吸收;抑菌止酵;【应用】治疗胃酸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胃内发酵、前胃弛缓、胃扩张、碱中毒等。

【注意】用量不宜过大,浓度不宜过高;禁与碱类、盐类健胃药、有机酸、洋地黄及其制剂配合使用。

2.稀醋酸【作用】同稀盐酸。

3.乳酸【作用】防腐、制酵,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注意】禁与氧化剂、氢碘酸、蛋白质溶液及重金属盐配伍。

4.胃蛋白酶【作用】消化蛋白质,用于胃液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

【注意】禁止与碱性药物、鞣酸、重金属盐等配合使用;温度超过70°C时迅速失活,剧烈搅拌可破坏其活性,导致减效。

5.乳酶生【作用】乳酸杆菌的干燥制剂作用: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当肠内酸度增高时,可抑制腐败性细菌的繁殖制止发酵,减少产气。

【应用】消化不良、肠膨气和幼畜腹泻等。

6.干酵母【作用】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和生物氧化。

【应用】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缺乏的疾病。

7.胰酶【成分】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作用】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应用:胰脏机能障碍引起的消化不良。

8.麦芽【作用】参与淀粉分解,加强胃肠机能活动;【应用】治疗消化不良。

9.山楂【作用】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应用】治消化不良、积食。

10.药曲【组成】本药系用青蒿、苍耳、辣蓼的汁液,配合杏仁泥、赤小豆末、面粉等经过发酵制成,做成小块。

【应用】治疗积食、消化不良、胃肠气胀、马骡大肠秘结或阻塞。

第二节抗酸药一、碱性抗酸药【作用】能降低胃内容物酸度的弱碱性无机物质。

可直接中和胃酸,减轻对胃壁的直接刺激以及解除己形成溃疡面的腐蚀和刺激。

对胃粘膜及溃疡面有保护和收敛作用。

【常用药物】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复方氢氧化铝)二、抑制胃酸分泌药【作用】胃酸由壁细胞分泌,并受神经递质(Ach)、内分泌(促胃液素)、旁分泌(组胺、生长抑素和前列腺素)等体内多种内源性因素的调节,它们作用于壁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增加cAMP及Ca2+浓度,最终影响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内的质子泵(H+-K+-ATP酶)而影响胃酸分泌。

【分类】(1)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详见第九章)(2)H+-K+-ATP酶抑制药(奥美拉唑)(3)M-胆碱受体阻断药(溴丙胺太林、甲吡戊痉平)1.奥美拉唑又名洛赛克,为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

【机制】本品为弱碱性亚砜类咪唑化合物,经肠吸收,能透过细胞膜,分布在胃壁细胞分泌小管部位。

质子化的药物分子转化为亚磺酸和亚磺酰胺,这两种活性化合物均能与H+-K+·ATP酶位于细胞外表面的α亚单位中半胱氨酸残端的-SH相结合形成共价键,使酶不可逆的失去活性。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具有酶抑制作用,可延缓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如双香豆素、安定、苯妥英钠、华法令、硝苯定)在体内的消除。

【应用】用于治疗消化性胃溃疡。

【注意】:不能用于怀孕及泌乳雌马,用药后的动物禁止食用。

2.溴丙胺太林又名普鲁本辛。

【作用】本品为节后抗胆碱药,对胃肠道M受体选择性高,有类似阿托品样作用,治疗剂量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强而持久,也可减少唾液、胃液及汗液的分泌。

此外,尚有神经节阻断作用。

中毒量时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引起呼吸肌麻痹等。

【药物相互作用】:延缓呋喃妥因与地高辛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上述药物的吸收。

【应用】用于胃酸过多及缓解胃肠痉挛。

3.甲吡戊痉平又名格隆溴铵、胃长宁。

【作用】本品为节后抗胆碱药,作用类似于阿托品,抑制胃液及唾液分泌较强。

对胃肠道解痉作用较差。

【应用】用于胃酸过多、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止吐药与催吐药一.止吐药恶心、呕吐是动物许多疾病的常见伴发症状,长期剧烈呕吐可引起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呕吐是上消化道的一种复杂协调性活动过程,由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调控。

止吐药为不同环节抑制呕吐反应的药物,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制止犬、猫、猪及灵长类等动物呕吐。

1.氯苯甲嗪【作用】抑制前庭神经、迷走神经兴奋传导,同时中枢抑制也起一定作用。

【应用】用于犬、猫等动物呕吐症。

2.甲氧氯普胺【作用】阻断多巴胺D2受体作用,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反射地抑制呕吐中枢所致。

【应用】用于胃肠胀满,恶心呕吐及用药引起的呕吐等。

3.舒必利中枢性止吐药【作用】止吐作用强大,效果好于甲氧氯普胺。

二.催吐药催吐药(emetics)是一类能引起呕吐的药物。

催吐作用可由兴奋中枢呕吐化学感受区引起,如阿朴吗啡;也可通过刺激食道、胃等消化道黏膜,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如硫酸铜。

阿朴吗非用于犬驱除胃内毒物,猫不用。

第四节瘤胃兴奋药一、氨甲酰甲胆碱【作用】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呈现M样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呈明显的收缩作用,而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

【应用】胃肠迟缓。

【注意】肠道完全阻塞、创伤性网胃炎及孕畜禁用。

二、浓氯化钠注射液为10%氯化钠灭菌水溶液。

【机制】静脉注射后,血中高氯离子和高钠离子能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作用】使胃肠平滑肌兴奋,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

【应用】前胃弛缓、瘤胃积食、马属动物胃扩张和便秘疝等。

第五节制酵药与消沫药一、制酵药【概念】制酵药是指能抑制细菌或酶的活力,阻止胃肠内容物发酵,使其不能产生过量气体的药物。

1.鱼石脂【作用】内服有防腐制酵、驱风并有缓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外用对皮肤和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和轻微抑菌作用,能消炎、消肿、促进肉芽生长。

【应用】内服用于胃肠道制酵,如瘤胃臌胀、前胃弛缓、胃肠臌气、急性胃扩张。

外用于慢性皮炎、蜂窝织炎、腱炎、腱鞘炎、慢性睾丸炎、冻伤、溃疡及湿疹等。

二、消沫药1.松节油【应用】(1)内服常用于瘤胃臌胀、泡沫性臌气、肠臌气、胃肠弛缓等。

(2)松节油蒸气吸入时,对呼吸道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

(3)外用于各种关节炎、肌肉风湿、肌腱炎、周围神经炎等。

2.二甲基硅油【作用】降低瘤胃内气泡液膜的局部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作用迅速,易排气。

【应用】瘤胃膨胀疗效良好第六节泻药和止泻药一、泻药【概念】泻药是一类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积,软化粪便,加速粪便排泄的药物。

【作用】治疗便秘,排出胃肠道内的毒物及腐败分解物;与驱虫药合用以驱除肠道寄生虫。

【分类】1.容积性泻药:硫酸钠、硫酸镁(用于大肠便秘)2.润滑性泻药:液状石蜡(用于小肠阻塞)3.刺激性泻药:大黄、蓖麻油(使肠蠕动排便)(一)容积性泻药【机理】:不易被肠壁吸收的盐离子在肠腔内形成高渗溶液,吸收大量水份,软化粪便,肠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黏膜:另外盐离子和形成的渗透压对肠黏膜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肠管蠕动,引起排便。

【影响因素】1、盐离子吸收越难,则下泻效果越强,反之则弱:K +>Na+>Ca2+>Mg2+Cl ->Br->NO3->SO4-2、微高渗浓度:硫酸钠、硫酸镁(4%-6%,或6%-8%),浓度过高,影响胃的排空及引起肠炎。

3、体内的含水量:机体内水量多,则能提高下泻效果,因此,用药前应补液或饮水。

1.硫酸钠又名芒硝【机制】内服大剂量时,在肠内解离出的SO42-和Na+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腔内保留大量水分,增加肠内容积,且稀释肠内容物,软化粪便,并刺激肠壁增强其蠕动,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应用】主要用于大肠便秘、排除肠内毒物或辅助驱虫药驱除虫体。

【注意】禁与钙盐配合应用。

2.硫酸镁【作用及应用】基本同硫酸钠。

(二)润滑性泻药【机理】润滑肠管、软化粪便,阻止水份吸收,引起排粪。

【常用药物】1.液状石蜡:不宜长期反复应用,以免影响消化及阻碍脂溶性维生素和钙、磷吸收。

2.植物油:孕畜及肠炎病畜禁用,不用于排出脂溶性毒物。

(三)刺激性泻药【机理】肠内代谢分解出有效成分,对肠黏膜感受器产生化学性刺激作用,促使肠管蠕动,下泻。

【应用】可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禁用孕畜。

1.大黄又名川军,是蓼科植物大黄、掌叶大黄或唐古大黄的干燥根茎。

【有效成分】苦味质、鞣质及蒽醌苷类衍生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

【作用】1.小剂量,苦味健胃2.中等剂量,收敛作用(鞣质),止泻3.大剂量,致泻作用(大黄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