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目标定位】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识整合】分封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
(重在分配)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目的,特点,内容,影响。
(重在继承)(贵族政治)礼乐制:强化巩固分封制(工具)政治文明开创-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巩固-汉:中朝制度,推恩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唐:三省六部制,设节度使。
发展-宋元:二府三司、通判、转运使;行省制。
强化-明清:废丞相、设内阁,三司;军机处。
【疑难拓展】一、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宗祠;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社会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现象属于宗法制范畴。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四、郡县制与分封制、行省制的异同⑴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元代反弹)到明朝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⑵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⑶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如汉中朝。
⑷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6、正确理解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内涵(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中央集权制解决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3)专制与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要注意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不意味着只能实行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实行中央集权。
2.内容(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4.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5.意义:(1)对秦朝: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①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高频考点二、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
”在这里,“自然的方法”指的是( )A.世袭制B.嫡长子继承 C.分封制D.官僚制4、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高频考点三、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和作用5.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6、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高频考点四、郡县制的影响和评价7.《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真题印证】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专项锤炼】1.《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春秋鼎盛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D.一言九鼎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5.《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材料现象反映出( )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6.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7.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消除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9.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
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
”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10.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