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本操作1
• 关系轴线是由人与人或者人与物进行交 流的位置关系形成的轴线。
(人之间的深情对视;猎人瞄准一只小鸟 抠动扳机;一个孩子被玩具吸引,在橱 窗前恋恋不舍)
• 运动轴线是被摄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轨迹 形成的轴线
• 轴线规则 有了轴线,就要按轴线规则办事, 要在“线”的一侧活动——摄像机要 在轴线一侧180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 位进行拍摄,不能随意越过轴线拍摄。
使用三角架
身体不能贴在三脚架或摄像机上,不能将身体压在摄像机.
轨道
摇臂
摇臂
斯坦尼康
注 意
• 放松、舒适,以保证长时间拍摄。 • 机在人在,不可擅离,以防意外碰倒。 • 三脚架移位时,应当先卸下摄象机。
二、徒手持机方式
该方式在拍摄中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 突破环境的限制,便于对外界变化情况作出快速反应,能 在复杂条件的下拍摄。
• 轴线规则----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 轴线规则----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 轴线规则----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 轴线规则----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 轴线规则 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的 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这是形成画面 空间统一感,构成视觉方位系统一致性 的基本条件 。
违反轴线原则---越轴
第三节 取景
• 取景是指摄像师在现场场景中截取最理 想的部分,使之成为画面的过程。 • 取景应考虑拍摄距离、角度、焦距和景 别等因素。 • 一、取景原则 • 1.观众应该知道的内容 • 2.观众想知道的内容
第三节 取景
3.平
“平”是指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不能倾斜。 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即景物中的 水平线应与荧光屏横边框相平行,垂直线与竖边框相平 行。如果这些线歪斜,就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4.准 准是要求抓取所摄形象准确无误。 运动拍摄中, 落幅画面都要停得干净利落;重点准确; 拍摄时机和构 图把握准确; 运动的节奏也要准确。 在进行跟移拍摄过程中,无论被摄主体如何运动, 该物体应该始终保持在电视画面的某一位置上,并且前 后镜头的移动也要和谐、准确。
侧面
斜侧面
斜侧面
斜侧面拍摄
• 能使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 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 • 同时能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有 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 如拍摄队列整齐的行进队伍,拍摄一排整齐的 树林,一排整齐的灯笼等都会展现这样的效果。
• 如采访,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 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
左手轻抚 遮光罩或 寻像器罩, 适时调整 光圈和焦 距。
拍摄时要尽 量地利用身 旁的依靠物, 使摄像机保 持相对的稳 定。
肩扛摄像 机进行运动 拍摄时,双 膝应略弯曲, 尽可能地以 身体运动代 替步伐的移 动。
• 托式
• 托式
• 持机方式 抱式—结合立、蹲、跪姿使用,能降低拍摄 机位。 举式---可抬高拍摄机位、适用于前方有人群 遮挡的情况拍摄。 拎式---可降低拍摄机位,“移跟”拍摄运动 目标,能起缓冲作用,减弱画面晃动。 蹲姿、跪姿、坐姿---可降低机位,与立资结 合使用,熟练而连贯地操作,实现“升降”拍 摄效果。
摄像画面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稳”字。
① 稳定手持摄像机方法
① 稳定手持摄像机方法
◎ 气——呼吸要自然、放松、平缓、不要强屏 ◎ 心——心情要放松 ◎ 眼——右眼取景或两眼注视LCD屏 ◎ 手——右手持握摄像机,左手托底或持握LCD屏 ◎ 肩——两肩自然平稳,不要上耸 ◎ 腰——与手臂动作配合,“摇”摄时靠腰部转动 ◎ 腿——双腿分开站立,与肩同宽,稳定重心 ◎ 身——上身保持平直
我们在拍摄电视画面时,往往有时并 不满足于把机位固定设置在轴线的一侧, 需要多侧面地展示被摄主体整体环境、 主体活动。这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 把机位移到轴线另一侧,从另一角度去 进行拍摄、构图,这就是“越轴”拍摄,
如何越轴
• 在两个方向位置不统一的镜头中间加入一个空 镜头或骑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 • 在镜头运动之中向观众交代越轴的过程; • 通过画面中人物自身的运动来改变原来方向的 位置关系; • 利用人物特写镜头,进行过渡或特写镜头中人 物的动作,改变原人物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等。
仰视拍摄
• 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 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 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 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 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奇形效果。
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
• • • • 常用来反映整体气氛和宏大场面 清楚看清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人物会显得矮小,丑化,运用时注意 往往带有贬低、轻蔑、藐视等情绪意味。
背面
背面方向
• 背面方向拍摄常用于主体人物的画面,可以将主 体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 人物所关注的对象。 • 由于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内人物的面部表情, 如果镜头处理得当,则能积极调动观众的想象。 • 从背面拍摄可以为观众提供较强的主观参与感 • 许多新闻摄像记者采用这个角度表现追踪式采访, 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
斜侧面拍摄
• 斜侧面方向拍摄既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 衬体,也有利于突出主次关系,是摄像 时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
侧面拍摄
• 具有表现被摄物体运动的优势,包括运动方 向、运动状态和运动路径 • 还能反应出主体的立体形态,有利于表现人 物的侧面姿态和优美的轮廓线条 • 适合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对抗等 • 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 会见、接见场合 等双方有对话交流的内容时 • 注意:在拍摄人与人间的对话和交流时,镜 头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观众就会感到被冷落。 • 缺乏与观众的交流,需同正面拍摄结合使用。
第三章 基本操作
第一节 持机方式 第二节 机位 第三节 取景 第四节 聚焦
第一节 持机方式
• 一、固定机身方式 • 二、徒手持机方式 • 三、基本操作要领
一、固定机身方式
将摄像机机身固定在辅助器材上进 行拍摄的方式。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三 脚架。凡现场条件和时间允许,尽可能 采用此方式拍摄。 • 轨道车、升降架、摇臂以及特殊减震装 置(Standard)“斯丹迪”胸架(也称 “斯坦尼康”) • 放置于桌、椅或其他固定器物上,不受 干扰、不受牵制。
第二节 机位
二、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象机镜头与被摄主 体在水平面上的 相对位置。以被摄主体 为中心、水平面上选择机位, 可产生正 面、侧面、背面和斜侧面等拍摄方向。
正面
正面
正面拍摄
优点:
• 有利于表现人物脸部形象和表情动作。有利于 与观众交流,亲切感。(主持人播报新闻 )
• 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构图效果。 (如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缺点: 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
第二节 机位
三、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确定了摄像机轴线与被摄体水平 线在垂直方向形成的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受 拍摄距离影响,同样高度,在不同距离所形 成的仰、俯角度不同。 平视拍摄、仰视拍摄、俯视拍摄、顶摄
平视拍摄
• 平视拍摄,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 水平线,符合人们正常的观察习惯,所摄 主体不易变形,画面平稳。
② 几种正确的持机姿式
常用:托式、举式、坐式、蹲式、靠式
托式
举式
坐式
蹲 式 1
蹲 式 2
靠式
② 几种正确的持机姿式 特殊场合:卧姿、跪姿、提姿等
提姿
卧姿
跪姿
要确保身 体姿势处 在放松的 状态,可 使拍摄能 维持较长 的时间。
拍摄时尽量 找一些物体作 为辅助支撑。
避免似站 非站、似 蹲非蹲的 姿势,时 间稍长会 导致画面 的抖动。
• 平视拍摄画面显得客观公正,是纪实类节 目常用的拍摄方法。
仰视拍摄
• 具有净化背景突出主体的作用。
仰视拍摄
• 主体向上延伸,显得高大而挺拔,强调其 高度和气势。
仰视拍摄
• 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 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 人物。 • 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 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比如身材矮 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 一些; • 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 跃的高度
2.清 为保持画面清晰,首先应保证摄像机镜头清洁,然 后要调焦准确。无论是拍摄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都 要先把镜头推到焦距最长的位置,调整聚焦环使图像 清晰,因为这时的景深短,调出的焦点准确,然后再 拉到所需的合适的焦距位置进行拍摄。拍摄变焦推镜 头时也应先在长焦距时调好聚集,再回到广角,从广 角开始推。应该牢记,在长焦状态下调焦是使用变焦 镜头拍摄清晰图像的基本要素。 当被摄体沿纵深运动时,为保持物体始终清晰, 一是随着被摄物体的移动相应地不断调整镜头聚焦。 二是按照加大景深的办法做一些调整,例如缩短焦距、 加大物距、减小光圈等。三是采用跟摄,始终保持摄 像机和被摄物键的具体部位和
控制方式;尽量减少长镜头和长焦距拍摄。
• 拍摄时可以找一些物体作为辅助支撑 拍摄姿势不外乎立姿、蹲姿、跪姿、坐姿; 持机形式大致上有扛式、托式、抱式、举式、 拎式等。 扛式 托式---新型便捷式摄象机体积小,适合于采 用托式。
• 肩扛式
肩扛
将摄像机放 在肩上架稳, 右手握紧手 柄,操纵开 关进行聚焦 和变焦。
第二节 机位
机位可以理解为摄象机的工作位置,确定 了机位就是确定了视点。
视点的定位包括距离、方向和高度三个要 素。
第二节 机位
一.拍摄方向(了解)
二.拍摄距离(了解) 三.拍摄高度(了解) 四.轴线(掌握)
第二节 机位
一、拍摄距离 根据画面拍摄要求和现场具体情况确 定机位,拍摄的距离或远、或中、或近。 距离影响到物体在画面上成像大小。 条件允许,选择近距离并用短焦距镜头, 画面较为稳定且景深范围大,清晰度也高。
5.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