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到第七单元
稀有气体(氩 气0.934%)
空 气
氧气
(约21%)
用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用 途的霓虹灯 光合作用原料,用于制造纯 碱、尿素、汽水饮料可用于 人工降雨,还可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 (0.034%)
水蒸气等其他 杂质(0.002%)
四、关注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1.空气质量报告内容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2.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臭氧、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1、原理: 利用某物质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 ,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容器内气体减少的 量即是氧气的量 2、药品的选择 铜丝(白磷或红磷) 3、现象 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减少了 约1/5体积 4、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注意事项 (1)所选用的物质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 它成分发生反应,且反应不生成其它气体。(铁丝、木炭不可) (2)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所选药品必须足量且反应时间充足,以保证装置内氧气 完全消耗掉。 (4)实验结束时,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开始读数。 6、误差分析 测量结果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成分发现史
拉 瓦 锡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 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 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未,同时容器里空 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4/5体积的气 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课本P75
过滤 、 。
、
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蒸馏 可用 煮沸 代替。
;生活中
七、 原子的结构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 你能得出的信息有: • 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 3.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 4.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 总结: (4)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NH4NO3 的溶解度不同(点) 2: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 NaNO3 NH4NO3 NaCl
物 质 的 溶 解 度
( )
的溶解度(点)
3: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
KNO3
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 溶解度(相同) 4:曲线越陡,该物质的
60
50 40 30 20 10
硼酸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º C)
图9-12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 间的关系 结论:
1.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是稀溶液.
2.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可能是浓溶液.
3. 同温度下,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 液浓.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是最浓的溶液。
七、溶质的质量分数
是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 1、定义: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判断正误:
V
X
V
V
X
V
V
X
判断正误:
X
X
V
X
X
X
V
X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一、物 质 的 分 类 溶 液 (如:碘酒) 混合物 乳浊液 (如:油水混合物) 悬浊液(如:泥水) 物 ...... 质 金 属(如:Hg) 物质 种 单质 非金属(如:O2) 数 元
纯净物素 种 数化合物
八、离子
1.离子的定义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
⑴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⑵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离子的表示方法 ⑴用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
阳离子:
H+ Na+ K+ Mg2+ Al3+ NH4+
氢离子 钠离子 钾离子 镁离子
H3O+
铝离子 铵根离子 水合氢离子
2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 加以改正: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十、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
区别
原子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 讲个数 数。
描述分子由原子构成或 某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 应用实 氧元素组成的。 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例 思考:水是由( )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题型链接
^
^
五、证明分子不断运动的酚酞变红实验
考点题型链接
13、按右图进行实验时,能看到的现象:
烧杯A溶液: 从上到下逐渐变红。 烧杯B溶液: 无色 。 由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六、水的四种净化手段
题型链接
沉降 15、常见净化水的方法是: 吸附 、 蒸馏 。 其中净水效果最好的是 蒸馏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总悬浮颗粒物、 部分城市还有PM2.5
目前空气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等) 温室效应(CO2、CH4 、O3等) 酸雨(SO2 、NO2等)
空气污染的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 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减少化石燃烧的使用,开发利用新的能源, 植树造林,汽车尾气经过处理以后再排放。
溶解时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 溶解时 溶解时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 温度不变 。 。 。 热量。
小液滴 1.乳浊液: 分散到 液体里形成 的混合物 。它 不是 (是/不是)溶液。 2.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 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 细小的液滴 , 而不聚集成为 大的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 滴能随着水流走,因此洗涤剂可以去除 油污。
X)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5、该反应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 + 氧气 6、实验现象叙述: ① 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 √ ) ② 负极气体是氢气( X ) ③ 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 ) ④ 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 X )
通电
三、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联系
适应范 描述物质由元素组成。 围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也不变。
十一、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组成
物质
元素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构成
构成
同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 元素
构成
分裂
原子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放哪里?
第三单元 溶液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 均一 、 稳定 的 混合物。 的 溶剂 组成,被溶解的 溶质 和 2.溶液由______ 物质叫 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溶剂 。 3.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 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阴离子:
F-
Cl-
O2-
S2-
氟离子 氯离子 氧离子 硫离子 NO3OHCO32SO42硝酸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 碳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 ⑵离子的写法
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 带的电荷数,注意“+”、“-”紧跟在数字 后面。电荷数为1的,数字略去 镁离子: Mg2 +;5个硫酸根离子:5 SO42-
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小结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氮气
难溶于水
性质 化学性质 :通常比较稳定 ( 决 定 ) 1、作保护气 用途 2、制硝酸、化肥的原料
3、液氮用作冷冻剂(冷藏血液或麻醉) 4、食品防腐剂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稀有气体
性质
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很稳定
( 决 定 ) 1、作保护气 用途 2、电光源 3、氦气可填充气球
3.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 溶解度/g >10 1~10 0.01~1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0.01
五、从溶解度曲线上获取的信息
200 溶 解 190 度 180 克 170 160 150 140 找 130 一 120 找 110 5 100 0 90 度 80 各 70
1: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水) 里达 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的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 标准: 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 克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依据:在一定温度下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 原溶质,看能否溶解。 • 如果不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 如果还能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溶液。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 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大于分解含 氮物质所得的氮气密度。原因?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不纯净,其中还含有密度大于氮气 的O2、Ar等稀有气体, 而分解含氮物质所得的氮气是纯净物,
所以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大于分解含氮物质所得的 氮气密度。
1、分子(原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原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自身有 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