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海盐文化
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张士诚起义军在进军路上,常常“劫富济贫”,“开仓赈民”;封闭保守,分散性强。

海天茫茫荒漠滩涂的生产环境,闭塞的交通,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低效能、低收入、小富即安的经营状况,造成了盐民的封闭意识和散漫习性。

这在张士诚身上也有反映。

他打下江南后,不能联合其他义军,直捣元廷巢穴;又先后拒绝了朱元璋、陈友谅的联合要求,满足于割据称王,终至败亡。

其次,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

如歧视妇女的情况较少。

这与盐民烧盐,劳动强度大,不仅男人干,还要女人帮着干的情况有关系。

如过年时有居民家中挂管仲画像,侍奉香火;这是由于盐官盐商普遍尊崇春秋时的齐相管仲为盐业祖师;如烧盐要靠晴天晒灰,晒盐更离不开阳光。

故留有敬神做会、烧香拜太阳的习俗。

2、淮剧杂技
淮剧和杂技是盐城市地方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盐城是淮剧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

淮剧又称为江淮戏,是一种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清代,在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的民间流行,是一种说唱形式“门叹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可以是一个人单唱,也可以两个人对唱,后来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形成“三伙子”。

后又
受到京剧等戏曲的影响,不断的丰富吸收,形成了淮剧。

淮剧起源于民间的说唱与劳动号子,贴近生活,节奏铿锵遒劲,唱腔质朴粗犷,念唱为方言,特色鲜明。

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盐城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如周二娘、谢长玉、陈为翰、李玉花等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

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曾说过“上海的淮剧和盐城的淮剧,是一脉相承的,盐城就是我们淮剧的根。

”可见盐城在淮剧的发展传承过程中所占有重要的位置。

盐城建湖被称为“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的我国杂技艺术三大发祥地之一。

建湖杂技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饮誉海内外。

早在汉唐时期,建湖十八团的百戏艺人就走出家乡,以脚顶、冲狭、跳丸、走索及吞刀、吐火等技巧浪迹江湖,为民间、宫廷演出。

十八团杂技,节目丰富多彩,形象优美动人,在杂技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十八团杂技还是现代先进文化的使者,先后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人民的友谊。

3、湿地文化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

湿地的种类多达31类。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

而盐城同时具有海岸滩涂、湖泊和河流这三种湿地,可谓得天独厚,富甲天下。

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的美称。

盐城沿海滩涂湿面积453000公顷。

地处江淮平原,太平洋西岸,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区。

582千米的海岸线,广阔的淤泥质潮滩,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

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鸟类有3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9种,二级保护的33种。

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只左右,为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区内还分布着众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鹿,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

盐城保护区的建立对丹顶鹤等迁徒性珍禽的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特征之一,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如由此而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水文化有着多种特性:一是以柔克刚,水有柔性,但并非柔弱,水滴石穿,水文化的柔性之中蕴藏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二是“上善若水”,道家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以上两个方面正反映了传统的水文化在心态层面上的特征。

特征之二,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

江苏历史上海岸线的变迁相当大。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秦汉、南北朝、隋府、宋元、明清,江苏的海岸不断向外延伸,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后向外延伸50公里至70公里,还有长江泥沙冲击,促使江中沙洲发育和江岸边滩拓展,出现了包括盐城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等在内的海岸区域。

五百多多公里的海岸线,为海洋文化奠定了基础。

盐田生产,是苏东海洋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观念上放眼世界,在经济文化上对外开放,是盐城文化的重要特征。

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

历史
上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传统儒学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实,早期儒家思想中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儒商同道、义利相容。

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观念,已深入到盐城人的文化心态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特征之四,善于“通变”,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

《周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盐城传统文化中较多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通变”的观念。

如明朝哲学家王艮东台安丰人,他拜当时著名哲学家王守仁为师,刻苦自学,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他认为,“道”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

特征之五,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苏东海洋文化充满着年轻的活力,与现代意识以及西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当今足以与京派文化相匹敌的海派文化。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乐章。

如今,海浊浪翻滚,大运河涛声依旧,我们将继续演绎这不朽传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