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2008 V ol.53 N o.5(G eneral N o.220)弗洛姆:异化的消费3李 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
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
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
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35-063收稿日期:2008-05-28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得力干将之一。
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道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
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堡垒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
马克思所说异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就连消费也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
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
在消费的天堂中,人们并没有得到消费所许诺的快乐,抓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幸福的泡沫。
他认为,人不应该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而是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其生命的魅力,人类应该养成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攻城掠地,继续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
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
“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
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
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
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1](P159)人类并没有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而是被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控制在魔掌中,这是人类的悲剧。
人自身不再是自我的,而是成为自己的工具。
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
人类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强到哪里去,依然匍匐在强大的物质世界下。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被消费物品所包围,但它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是一无所知”[2](P134)。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产品,但对于这些完全自动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并不熟悉。
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制造,不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也不知道它的性能。
人与物的感情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冰冰的。
人成了物的奴隶。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从他自身中异化出来,并在他双手创造的产品面前卑躬屈膝,在国家和他自53己选出的领导者面前俯首称臣。
对于他来说,他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由他来支配,而是监督他,并与他对抗。
”[3](P85-86)人们本来创造出了能够体现自己生命力量的产品,但人并没有成为这些产品的主人。
这些产品反过来控制着人类,让人匍匐在它的脚下,它成了人的新的偶像。
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属于异化的关系。
(二)商品:社会地位的显示器人们通过货币来购买商品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以对商品的“炫耀式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对于很多物品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欲望。
我们获得它们就是为了占有它们。
我们很满意于无用的占有。
为了害怕摔坏,我们根本就不去动贵重的餐具和水晶的花瓶。
有着很多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必要的汽车和仆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不是使用而是占有才带来愉快。
”[4](P176-177)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幕后,展览价值走向台前,商品以无用的方式在起作用。
这是对商品的异化,也是商品对人的异化。
人不再以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而要在商品中显示自身,这是人类的悲哀。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一眼就能识别出名贵稀缺的物品能显示出购买者的高贵艺术品位和卓越的才华,更能显示出购买者为了培养这种品位和素养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财富。
所以说,物以稀为贵,只有拥有那些名贵的商品才能让那些富人们心安理得,不管这些东西是否比普通的商品好用。
吃饭的时候,用纯金的餐具未必比普通的瓷器餐具吃得香和舒服,他们要的是使用纯金餐具时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对文化商品的拥有更是如此。
人们购买和占有文化产品,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三)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人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各种层次的需要。
人类害怕孤独,需要相互交往,这产生交往的需要;人类不满足现状,有超越现实的需要,这促使人类不断前进;人类需要寻找自己的根,人类需要群体的认同,找寻自己的未来,人类需要爱,需要自我实现。
人类的消费都应该围绕其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而进行。
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类才能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消费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手段。
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是成为了目的。
这是人类的严重的异化。
在消费社会中,购买本身成为很多人的乐趣,新奇的物品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消费。
“今天的人被那种买到更多、更好和更新的物品的可能性所迷惑。
他对消费如饥似渴。
因为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因为消费不再是为了使用或享受买来的消费物品,所以购买和消费的行为成了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目的。
”[2](P135-136)人们满足于购买和消费的乐趣,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幸福就在结账台前付款和从售货员手中接过商品的霎那间,在那一刻,他们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峰。
使用和享受商品带来的乐趣,反而处于极不重要的位置。
如今,人们对待财产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往,人们通过对稀缺名贵物品的保存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变了。
“今天,人们强调的是消费,而不是保存,购买物品的同时在不断地‘扔掉物品’。
”[5](P619-620)消费异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不停地购买,不停地抛弃。
商家还与大众传媒进行勾结,大力推行消费主义,制造时尚,让很多产品达不到使用期限。
(四)消费者:微弱如尘的上帝在整个的流通过程中,消费环节属于最终环节,消费者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
如果没有消费者购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所以在消费者面前,商家都是敬让三分。
然而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者和商家的具体关系也大不相同。
在前工业时期,大多数的商业形态规模有限,店老板以及伙计对顾客非常熟悉,他们对顾客的需要一清二楚,关系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
顾客与老板之间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
然而,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顾客,他是重要的。
商场并不想失去他,因为失去他就意味着商场错过了一次成交的机会,如果这样一个个失去,商场就要关闭了。
但他是作为一名抽象的顾客被人家重视的,作为一名具体的顾客,他则太微不足道了,对于他的光临没有人会感到特别的高兴,也没有人会特别热情地帮他出主意。
”[1](P171)在现代的商业组织中,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被高度客观化和抽象化,商家与顾客之间不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而是一种冷冰冰的社会关系。
售货员小姐那迷人的微笑属于职业化的微笑,她们是对所有的顾客微笑,而非对每一个具体的顾客微笑。
商业组织不仅在工作中控制工人,即使他们下班以后,依然摆脱不了被控制的命运。
就连人们能够充分施展个性、彰显个人自由的休闲时间,也被精明的商家纳入到消费的轨道中,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受控制的命运。
消费者的闲暇本应该是完全自由63的,然而,在消费社会中,就连休闲都被商家们精心地纳入到庞大无比的商业网络之中,纳入到消费轨道中,难以摆脱。
以至于现在,休闲就是消费的代名词。
最能体现个人自由的闲暇也被异化了。
消费者并非像商家所宣扬的那样,是为所欲为的上帝,他们只不过是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粒尘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到毫无意义,只能随波逐流。
(五)人变成了商品在消费社会中,不仅人和物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人处在物的控制之下,而且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处在异化过程中,这是更令人心痛的事。
“人不仅仅出卖商品,而且还出卖他自身,他把自己也当作是某种商品。
体力劳动者出卖体力,商人、医生和职员出卖他们的‘人格’。
对这些人来说,假如他们想使自己的商品或劳务能卖得出去,必须首先得具有某种‘人格’。
这种人格应该是有诱惑力的。
”[1](P161)在消费社会中,对人的评价不是依据他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他自己是否感到幸福,他是否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而是主要依据他是否能够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他是否能够在人才市场上被雇佣,被雇佣以后能够给所在的组织创造多大的财富。
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人才市场的交换价值,人与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人彻底变成了商品,人与自身的关系被物化,整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此。
人们往往依照获得薪水的多寡、职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等外在因素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而置个人的自由、自尊、幸福于不顾。
“既然现代人体验到自己在市场上既是销售者又是商品,他的自尊就依赖于他所无法控制的条件。
假如他‘成功’,他就有价值;反之则一文不值。
”[5](P145)弗洛姆注意到,这种异化状况影响了社会中的人格形成。
在消费社会中,交易型的人格成为典型的人格。
人们依据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格而自动地培养,模仿成功人士。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对自我的确立就与是否能够在市场上交易成功有关,人依据他人和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而非依据自己真正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这种性格属于被扭曲和异化的性格。
(六)冷若冰霜的消费关系现代社会的异化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快速变化,原来牢固的宗族血缘关系被打破了,人被抛入到急速流动的人流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浅化,充满了冷淡和漠视。
这种关系同样体现在商人和顾客的关系中。
“对商人来说,顾客只是一个受他摆布的对象而已,商人并不把顾客当作是他要加以服务的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