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十讲第一讲绪论一.美育与美学的关系1.美学是研究美与人的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2.美学包含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1哲学的一个分支 2伦理学3心理学4艺术学产生的标志:1750年《美学》二.为什么进行美育教育?1加强美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是大学生优化素质结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3是优化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和从事工作的需要4是提升大学生气质和形象,提升面向人才市场、竞业、创业竞争力的需要三.美育的任务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四.学习美育的意义1.从求知的角度:(1)审美和艺术的知识(2)开拓视野,磨砺意志从做人的角度:(1)思考伦理规范的基础,遵守规范,陶冶情操(2)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从致用的角度:(1)有助于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批评等具体艺术的实践(2)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2.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生活美,提高生活质量:穿衣、饮食、外出旅游、家庭布置;熟悉艺术美,提高艺术创作五.如何学好美学?1.人生何为:敬畏生命、美在过程、追问人生。
2.懂得并接受十全九美:十全十美是一种理想;缺憾也是一种美;追求的空间。
3.欣赏美的过程:美在过程、美无终结、真的追求、善的真谛(缔造)。
4.驾驭心灵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2)树立良好“史”的意识(3)博览众长,批判意识(4)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第二讲什么是美一.美的起源二.美的本质1.美的本质的难解性2.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的显现;人的自由自在的本质力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三.美的特征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可见美的4个基本特征: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功利性(1)形象性: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美呈现为形象(2)感染性: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3)社会性:美属于一种社会存在物/现象,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印证“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4)功利性:美对人有一定价值,有于人有益、有用的特性。
不指事物的实用功利性,而指普遍的社会效应。
美的范畴一.优美与崇高(1)优美: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其本质属性为和谐。
从自然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角度看: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崇高(壮美):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特点。
二.悲剧与喜剧(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1)悲剧:往往在情感上给人以震撼、惋惜、同情、悲愤,机器人的内心波澜,往往我们在苦难中容易发现自身的渺小,从而激起想要改变命运的冲动,从理论上讲,死和由死产生的悲戚。
(2)喜剧:本质在于可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与幽默,丑乃滑稽的本质。
三.美的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贴近人生的社会美、净化心灵的艺术美第三讲审美感受一.审美——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评价、追求、创造的活动。
1.【德】古典美学代表人物康德2.审美意识——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的总和:审美要求、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
3.美感:是审美感受的一切简称,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后在情感上产生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理智上得到启示的一种审美效果。
4.快感——满足生理需要的一种官能感受。
5.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区别:快:满足生理感官需求五官实用目的美:不单是生理,主要是精神上审美需要的满足视觉、听觉功利性,主:利它性联系:“快”先于“美”,并作为积极要素,包含在“美”中,“美”是一种特殊的“快”,是对“快”的超越和升华。
美感—--精神上(利它性、实用性)快感----物质上(实用性)二.审美的主/客观条件1.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1)须要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前提)(2)审美主体也应有相应的审美条件2.必要的审美修养:知识储备;文化教养;生活阅历。
3.审美心境:较长时间影响人整体行动较持久情绪状态4.健康的审美观(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固性)三.美感的基本特征美感是1.直觉(瞬间性、顿悟性、模糊性、多样性)与理性的统一2.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时代/民族/阶级/个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的差异性:不同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其审美感受/领悟的必然差别。
四.常见的审美经验说(一)移情说1.移情(物我同一)2.(1)由人及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泪眼问花花不语)(2)由物及人:借景生情,感物兴怀(3)移情说分析————立普斯“移情说”(二)心理距离说———距离产生美1.心理距离:审美心理和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
2.“心理距离说”内容: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
审美主体超越审美客体与功利的目的。
3.空间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时间距离: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距离太近——容易使人信以为真;距离太远——主题与对象产生不了共鸣。
四.共鸣说1.共鸣:审美欣赏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
2.表现:(1)主客体整体性强烈共鸣(主客容一、物我两忘)(2)不同客体的局部共鸣第四讲形式美一.含义:是指构成实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颜色、形态、声音)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特征:(1)抽象性(草书)(2)相对独立性(3)装饰性(4)单纯性二.形式美的构成(一)形态:形态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
1.构成的层次性2.线条的重要性3.审美意味的丰富性(二)色彩: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形式。
1.表情性:指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征。
2.象征性。
(三)声音:最强的情感符号(噪音乐音)1.声音的类别性2.审美意味的情感性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一)整齐有序——最简单的形式美(二)1.对称: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关系,组合最普遍的法则,外在形式与内在质量都以一条线为中轴而左右对称。
2.均衡:是对称的变态。
(三)比例匀称1.比例匀称比例:事物形式因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恰当的数量关系。
匀称:一个事物各个部分比例恰当的状态。
2.黄金比例分割(四)节奏韵律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相同因素,有规律的重复的连续形式。
韵律:有节奏的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
(五)多样统一之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形式美的高级形式。
“多样”趋“异”、“统一”趋“共性、整体的联系”。
1.和谐:是形式美表现事物整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完美形式。
2.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调和与渐变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1.古典美:完整典雅、和谐形态2.现代美破碎、扭曲、怪诞的艺术形式五.形式美教育意义和实践方法(一)在美育中的意义培养审美形式感、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拓展文化事业。
(二)实践方法:1.贴近自然、社会,领略形式美的千姿百态。
2.欣赏艺术精品,增强形式美的感受力。
3.参加实践训练,提高形式美的创造力。
第五讲自然美一.自然美的含义1.含义(指自然事物的美)2.特征(1)形式大于内容(2)多样性(3)易变性二.自然美的类型1.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美2.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美:(1)人工建设美(三峡、千岛湖)(2)文化设施美(泰山石刻)(3)神话传奇石之美:透、瘦、漏、皱水之美:晶莹、沉静、流动三.自然美的形态雄伟、险绝、奇特、秀丽、幽深之美、旷阔四.自然美的特征1.丰富性、天然性2.重在形式美五.自然美的欣赏方法1.调动审美感官,充分发挥想象2.扩充自然知识,丰富实践经验3.提高文化修养,培养人文情趣4.关注时空变化,掌握基本方法:(1)选择最佳时机(2)选择最佳景点六.自然美审美意义1.丰富精神生活,提高高尚情操;2.增长自然知识,促进人才成长;3.培养欣赏能力,促进文艺创造;4.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热情。
第六讲社会美一.什么是社会美?1.概念:指社会主体、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美。
体现:实践成果、主体、活动之美。
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人类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体现。
2.审美标准:真、善、美美的分类及范畴一.崇高与优美二.喜剧与悲剧三.化丑为美(一).崇高美、优美的内涵及特征1.崇高美的内涵崇高——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冲突对立中呈现出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美,凡是能激起人观赏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的、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事物和人物。
2.优美的特征优美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表现为天伦之乐、长幼情深。
感情上:优美事物的体积相对较小、崇高事物的体积相对较大。
二.喜剧与悲剧<一>喜剧1.喜剧的含义: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人为美,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
2.喜剧的美:一种是滑稽;一种是幽默;一种是讽刺。
特征:揭示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本质和无价值形式,以及人们最后埋葬在它的勇气和力量。
3.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悲剧一种是新事物,新力量的悲剧;一种是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三.化丑为美<一>什么是丑?丑是与美相对的,丑在形态上是反常态的,畸形的、怪异的、丑陋的。
内容上,除了一部分是善的、肯定的、正确的、积极的,大部分是悲的、否定的、病态的。
<二>。
美与丑的关系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丑为美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条重要审美法则。
比如现代的艺术作品,以骷髅、破罐为例。
<三>丑的审美功能丑作为审美功能是多方面的:1.以丑为美扩大了审美范畴;2.丑美对比,增益其美,益增其丑(文艺作品中常见运用美丑对比来揭露丑,弘扬美);3.透视丑恶,益增其善。
第八讲艺术美一.艺术美及其特征1.艺术:广义:包括文学,近于我们所说的文艺。
特点:(1)形象反映生活(2)能动地反映生活(3)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可以是间接的或者是曲折的,但不能是歪曲的。
1.艺术美与艺术(1)两者紧密联系。
(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中,艺术是蕴含艺术美载体)。
(2)区别:艺术字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差别的,所以艺术美有高低层次之分。
特点:A强烈的情感性;B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C鲜明的形象性;D特殊的愉悦性;E丰富的相向性;F最大限度突破时空限制二.艺术的分类(一)1.造型艺术2.表情艺术;3.语言艺术4.综合艺术5实用艺术(二)艺术美构成:1,。
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认知。
三.三级审美要素1.艺术美: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生图画情景。
2.意蕴:潜伏隐藏在艺术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意境: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事物、景物而产生的含蓄、丰富深远、耐人寻味。
典型:典型形象又称艺术典型。
<一>。
造型艺术:1.又称空间艺术或者视觉艺术,都以线条、色彩、形状等为表现手段,塑造的形象是可视的、静态的。